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生命线”上的脊梁水(图)
//www.workercn.cn2014-11-24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镜头二:

    抢修难,难在何处?

    狭小的直升烟道内,一根钢绳从八楼处垂入。安全绳一头穿在突击队员身上,另一头牢牢地连接在钢丝绳上。在五、六、七层处的地方高空作业,虽已停炉保温,厚厚的石棉层阻挡住了炉温的上延。但是,无孔不入的烟气、粉尘还是给突击队员增添了不小的障碍。

    五六七层管壁多处因“过烧”而碳化、需更换30cm至4米不等的壁管多达48根。48根,意味着96个接口,比上周七个昼夜奋战完成的抢修量多了五倍还多!工作量如此之大,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难!

    奥炉余热炉水冷壁管道抢修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最难莫过于更换壁管。为确保焊接的达到要求,每一个管壁3.5mm的钢管接头均需打磨,且需将管口绕圈均匀的磨成45°的角度,技术好手完成一次打磨,平均都要近一个小时;水冷壁上待焊接的管道还需打磨掉内壁氧化层。所有的过程中,不允许有一丝焊渣及杂质进入管内,以免堵塞管道,影响生产。要求如此之高,难!

    困难面前,挺起的是来冶职工不屈的脊梁!

    炫目的氩弧焊光照亮了黑夜、火红的电焊花四下飞洒,一同映红了那一张张坚毅的脸庞:张洪、古新泉、张海忠、王卫民……一个个突击队员圆睁着双眼,紧紧地盯着管道切割口,灵巧的双手在不停地转动着。持续多日的倒班奋战,让每一个突击队员们都熬红了双眼。由于受现场环境限制,他们有的趴着、有的蜷缩着、有的仰面躺在支撑架上作业,几个回合下来,焊口严丝合缝,随手掏出毛巾,左右擦拭几下已被烟尘挡住的防护镜片,焊枪又对准了下一个接口……“他们这么辛苦,看着都觉得心疼!”“战地记者”郭姐眼眶湿润了。

    “家里的事爱人多辛苦点了,嗯,很支持。”余热炉工段长蒋仁发、副工段长虞旭辉、维修工段长叶丹华等人围坐在现场一边吃饭,一边交谈着。长时间、高强度的连续战斗过程中,参战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突击队员,更多的是来冶一个个家庭在协同作战,照料年幼的孩子、照顾年迈的父母等重任全部交到了“另一半”的身上。

    镜头三:

    没日没夜的三班倒,让多数人的身体状况徘徊在极限的边缘,焊工唐青源已因旧疾不适,被分厂领导“强令”劝回休息。好好地睡一觉,成了“参战”人员最奢侈的一件事。刚分配到分厂工作没多久的“90后”新员工吴晋楠,竟然嚼着后勤保障人员送来饭菜,睡着了……

    “郑厂,我们来报到!”经历了因煤型变化引起的工业炉结焦打炉过程后,因“半月板”损伤,走路还不利落的小蒙副厂长带领人马增援到了这里。

    “不回家的儿子,也是好儿子,”一直跟儿子住在一起的张妈妈轻声的说着,“做事像他爸爸,我高兴呢,老头子当年……”想起丈夫,老人悄悄地抹着眼泪。已经多少天?张宇丹没有回家了,实在累了,就在办公室的长椅子上歪一下。照顾母亲的责任,他已托付给了在公司保卫部担任管理员的妹妹。

    “你不要命了?”14日凌晨1点,爱人莹姐紧紧拽着郑勇斌的手。13日,已连续在抢修现场呆了一天的郑勇斌抽空回到家中,悄悄扛出了棉被。不料,还是被无法安心入睡的妻子发现了。“你看这个,你真的不要命了?!”这是一张医院开出“必须卧床休息”的疾病诊断书。“大家在现场拼命,我能安心呆在家里吗?!”“快,帮我一把吧。”熟知丈夫的秉性,莹姐接过棉被,“带上药,记得敷……”搀扶着丈夫下楼,莹姐无声的泪水一滴滴洒在了楼道上……

    兵贵神速,锡分厂、综合分厂、锌分厂及时向动力分厂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技术“最佳”的职工赶来增援。因为,所有的来冶人清楚地知道,奥炉长时间停炉,对整个公司及每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困境”。齐心协力,众志成城,16日,抢修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11月18日凌晨,试压工作正在全力进行当中,奥炉即将投入正常生产。

    为了奥炉的“生命线”, 铮铮铁骨的来冶人舍“小家”顾“大家”,是这般的义无返顾,是这般的无怨无悔。古老的红土地上,爱岗敬业的诺言在这里闪耀着绚丽的光芒。

    (赵晓晖 李利珍 郭秀蓉)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