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学海无涯业精于勤
2009年,国家法官学院首次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举办中国涉外法官硕士培训项目,旨在培养涉外法官的国际视野与增进涉外法官的国际交流。对于闫伟而言,这是难得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科英语专业的她凭借良好的英语基础和丰富的审判经验通过考试选拔,成为了首批赴港学习的涉外法官,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研修英美法。学习了宪法、合同法、侵权法、民事诉讼法等一些英美法的核心课程,并选修了与她审判工作联系紧密的知识产权法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ADR)。
一年的学习时间,她阅读了大量英文判例和典籍、提交功课作业和学习报告、准备接踵而来的各科考试、参加校方组织到香港、美国各级法院的交流和访问。
一年后,她顺利取得了香港城市大学LLM学位。
采访时,闫伟自豪地说起她由于民事诉讼法学科的优秀表现而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Gibson教授赠送的原版书籍《A Civil Action》。话语间,闫伟的脸上像小朋友获得了老师奖励的大红花般的兴奋。
“曾经我对中国与西方国家司法制度的差距感到沮丧,而当我身处对方的环境中,却激发了斗志。”闫伟说新鲜的环境给了她思考的空间,“由于所处法系、遵循的法制传统和司法制度不同,法官在英美法系下与大陆法系下所处的地位和功能必然不同。我们不是清高神秘地坐在高台之上审视别人的精英分子,但可以是接地气、回应人民群众朴素司法需求的法官。”
学习对于闫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很多人认为知识产权、涉外法官接触的不是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知识产权人,就是说各国语言的外国当事人,法官们聚在一起不是探讨商标相似的判断、专利技术特征的比对,就是辩论域外证据的效力、外国法的查明,给我们增添了精英的光环。这有些夸张的色彩,但是不学习不研究确实难以胜任知识产权和涉外商事审判工作。”
“走在路上,你发现不看路,只看店铺招牌的人,不是商标维权人,可能就是知识产权法官了。”多年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让闫伟和她的同事们形成了另类的职业习惯,看见商标和字号便自然联想到商标相似性、是否有搭便车故意、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等法律问题,随之展开一场即兴的辩论。
结束一天的工作,临睡前是闫伟和女儿的读书时间,她读着自己喜欢的杂文小说,身边的小朋友翻着看不腻的卡通书,这对于她就是美好。
聊起女儿,闫伟有说不完的话。“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去幼儿园接送女儿。有一次她对我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做厨师。你呢?’我说我已经长大了,做了法官不能转行了。”
“妈妈,什么是法官?”
“法官就是抓坏人,还会惩罚说话不算数的人。”
“什么是惩罚?”
“就是让他哭很惨。”
“哇,你有时候也说话不算数。”
“……”(本报记者 曾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