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47年的追求:火车有终点 大爱无疆界(图)
//www.workercn.cn2015-02-05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不停歇的雷锋岗,铸就奉献之魂

  精神能让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事,而传承不息的文化则让精神世代相传。

  1968年,南京火车站客运员李慧娟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为旅客倒开水、提行李,一时间,全站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

  1986年,客运员孙燕光自制木板车为乘客免费运送行李,打出“雷锋车”的旗号;

  2000年,南京火车站为这个助人为乐的平台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158”雷锋服务站,这也是全国铁路系统首个雷锋服务站。

  如今,中国铁路总公司推动全国160多家车站、480多趟列车与“158”雷锋服务站建立联网联动志愿服务机制,雷锋服务站也已遍布全国铁路系统。

  “铁路要经营,但绝不能钻进钱眼里,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南京火车站党委书记朱心煜一语道破真谛,“奉献,是铁路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铁路精神的核心。”

  奉献,已凝聚成一种文化共识,固化为铁路人矢志不渝的信念。

  这股信念,深藏在“158”第四代领头人黄吉莉那个“冲动”的决定里。

  四年前的春运时节,29岁的黄吉莉做出了对青春的承诺。“我想帮助人。”这个单纯的想法让她放弃原本舒适的工作环境,来到“158”。母亲是有24年工作经验的“老铁路”,得知女儿的决定后只说了一句话:“你肯定吃不消。”但黄吉莉坚持了下来,累活、苦活抢着做,难活、重活学着做,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依然乐此不疲,还凭借突出的表现成为站里的领头羊。

  以他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幸福,“158”客运员们的幸福感从来就是这样简单。

  “起初是一份工作,慢慢地,就觉得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了。”施凤英工作日记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记者注意到,在她的储物柜里,摆放着30本工作日记,2000多封感谢信。

  “那么多老弱病残的乘客,他们的行李不比大小伙子轻,”施凤英指着候车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说,“我愿意留在这里,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帮一把。”

  “总要有人为老弱病残服务,不是我们,就是别人。”马晶说。

  “更重要的是,我们被乘客需要,被需要不是一种幸福吗?”吴婷说。

  从一个人到一组人,再到一群人,这种文化共识,活跃在“158”雷锋服务站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中。

  南京火车站其他岗位职工、高校大学生、出租车司机等群体志愿加入“158”大家庭中,成为这里的流动客运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主动联系车站,将义诊台摆放到“158”雷锋服务站;南京市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协会等多家公益组织与“158”结成公益联盟……

  火车有终点,大爱无疆界。“158”雷锋服务站已成为铁路系统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江苏和全国铁路系统学雷锋的一面旗帜。从历史上的“二七”精神、“火车头”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到如今的“新时期铁路精神”,在这条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上,铁路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着精彩而生动的注解,在全社会进行着永不中断的真情接力。(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龙謦泽)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