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翎客”胡振宇:带领博士造探空火箭的头儿
//www.workercn.cn2015-04-19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近景机位。

胡振宇团队合影。

  不会玩炸药的网球手不是好厨子

  聊得兴起时,胡振宇常“咯咯”地笑出声,眼睛眯成一条缝,两颊的雀斑也生动起来。这时,才看出他仍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长着一张娃娃脸。

  比如,他说自己现在在实验室的最主要工作是“厨子”。“他们都没话可说,我会做的菜挺多的,每天三餐我包了,任他们点菜。”问其他人会不会做,他笑了笑,“其他人做的我也不太敢吃。”

  虽然读书时一直是一个问题学生,但胡振宇很有才华,有网友给他留言称他是“逼格爆表的理工男”。他以“网球特长生”的身份被录取到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闲时会在家弹肖邦和李斯特的曲子;当然,流传最广的爱好还是做炸药。

  初中时,他最喜欢的课程是化学。家里有一柜子的化学试剂、设备和仪器,“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炸药,就想了解性能怎么样,想做出来。时不时就炸一个。”初三的一天,他在家里调配的炸药突然爆了,烧起来了,“手被烧得皮肉分离,像煮熟了”,吓得父母明令禁止他再玩炸药。到华南理工念大学后,胡振宇是典型的翘课生,不想学的就逃,仍然自学化学课程,但已经没有资源和条件去玩炸药了。他天性爱玩,“玩不了炸药,总得想办法消遣消遣”。

  大二时,他在国内科技爱好者集聚的科创论坛找到了新的玩法——造火箭。科创论坛里有不少火箭爱好者,还成立了“科创航天局”。他是论坛的几个版块的版主,把广州的火箭爱好者都约了出来。2011年9月,胡振宇牵头成立了第一支广州在校大学生独立研究探空火箭的团队,并在中山大学租了实验室的场地,开始做火箭。他们把第一枚火箭发射的日期定在2011年11月11日,预备在广州大学城空旷的停车场发射,但最后被管理方以安全问题为由叫停。

  “我们做了一件很傻的事情,头一天,找了当地的报纸来做预热报道。第二天报纸出来,人家知道了,就打电话来说不让我们发了。”胡振宇很有宣传头脑。

  12月,他们又做了一枚火箭,跑到广州北边外环去测试。这回,发动机有问题,他一点,火箭直接在发射器上炸了。

  这两支火箭花费了团队1万多元,耗尽心力,他们的项目也因此被搁置了。不久,华南理工大学校友李卫东看到报道后,事情迎来转机。李卫东主动联系胡振宇,为其提供了10万元赞助。他们才重新振作,并于2013年7月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成功发射了独立研制的探空火箭。

  一个月后,国家某科研机构邀请他实习,设计火箭。待了一个月,胡振宇却决定以后不会进大单位求职。“辛辛苦苦花了一个月设计的方案,被否定。领导说这太小了,我们有钱,直接买。”回忆起那次经历,胡振宇的感觉是失望透顶,“既然要买,还要做它干啥呢,做科学研究不就是为了自己制作嘛!”

  再回到学校,已是大学第四年,他遇到不小的挫折。一是因为争议被“科创航天局”团队成员踢出门。二是,他本想争取保研到清华大学修读航天系,找了许多教授推荐,最终因为成绩不达标而失败。两件事情酿成的结果是,“气死我了,干脆出来自己做”。公司就这么做起来了。

  创业初期,父母并不支持他,催着他去找个踏实的工作。他不以为然,“我就想我肯定找得到”。后来被父母催烦了,他跑去面试了一家公司,“一面试就拿到Offer,然后给他们看。”从此,“天高皇帝远”,自顾自地做事情。父母也渐渐转变态度,把生活费从1200元提高到了2000元。

  公司发展得比他们的想象要快些。他们已经和国内的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正计划做一台一吨推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下半年还将发射一枚微重力探空火箭,大约120公里射高,“100公里是国际探空边界的定义,所以如果这一枚火箭能发射的话,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太空”;原本计划3年后考虑的小型运载火箭,也渐渐提上日程,预计一年半左右就作出一个具体方案。

  做炸药的时候,他就是想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如今做火箭亦然。对于所有的质疑,他的90后本色是:“不服,你就走着瞧呗。” (本报记者 高四维)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