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张维靖:淘粪工变身保洁员
//www.workercn.cn2015-04-27来源: 中工网——《天津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张维靖是一名在红桥区公共厕所保洁队里从事化粪清洁工作的老员工。16年间,他的工作经历了由人工下井淘粪变成机械化作业,由单一保证公厕不出现粪便跑冒到24小时公厕维护服务的巨大变化。他对记者说,“淘粪工”一词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应当叫他们“公厕保洁员”。他们见证了环卫工作条件的巨大变化。

   日前,记者见到张维靖时,他正领着红桥保洁队的员工在红桥区丁字沽一处公厕旁清理化粪池。张维靖1.8米左右的个子,皮肤黝黑、衣着干净整洁。不认识他的人谁也不会想到,他其实是红桥区公共厕所保洁队的员工,一名地地道道的“淘粪工”。

   1997年,22岁的张维靖被分配到红桥区公厕保洁队,从事公厕化粪池的沉积物清理工作。当时的清洁工作,完全是靠人下到化粪池中进行人工淘挖。那时的淘粪工作除了没面子、辛苦,还有就是恶劣的工作环境。张维靖对记者说:“以前都是人进茅房,穿打渔那种皮衩然后带上帽子下到粪井里面,上面有个杆连着个桶。用小耙子把脏物捣松了,拿铁锨铲到桶里,拿个杆提上去,再用铁锨把它铲到车上。而且,化粪井里沼气特别厉害,如果没有经验直接下去的话会被呛死或熏死。我是把化粪井盖打开先用排风扇排,差不多了就将养的一只鸟放进去,鸟要是飞出来了,就证明里面沼气没了;鸟要是飞不出来,我们就不下人。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浪费时间,一般一天也就清一个井到两个井。”

   2005年以后,公厕保洁队引进了空气泵抽粪车等机械设备,改善了环卫工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张维靖在日常操作时发现,由于公厕中的化粪池水含量很少,抽粪车往往只能把池内一少部分含有水分的沉积物抽走,剩下大部分的沉积物依旧要靠人工进行挖掘清理,这使得清洁公厕化粪池的效率不高和工作安全隐患问题依旧存在。工作中爱动脑筋的张维靖经过思考和摸索,想出了一种全部利用机械操作的新清洁方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省去了人工淘粪的危险和辛苦。张维靖介绍说,现在充分利用机器,一天能清理三四个井了。

   居住在丁字沽公厕不远处的一位张大爷告诉记者:“我在这住了得有小20来年了吧,过去一淘粪那个味儿别提多难闻了,特别憷头,有时不让他们进来淘,防止弄得哪都是。现在汽车淘了,车过来几分钟就搞定了,也不那么味儿了。”自从公厕保洁队使用了张维靖的改良清洁方法后,也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据了解,1997年时,红桥区全区的公共厕所有450多座。随着城市改造,现在红桥区的公厕数量只有160多座。张维靖告诉记者:“过去,公厕内的保洁多是一名保洁员负责七八处公厕。保洁员每天只做两次简单清扫。那时经常是上午9点保洁员工刚刚打扫完,到了10点公厕内已经狼藉一片了。甚至有的居民去厕所时不得不捎上用来垫脚的两块砖头。现在,公厕已经越来越多地采取专人专管的管理模式,一处公厕需要三名保洁员24小时轮班维护。而保洁队的工作就是做这100多座公厕间的检查者和联系人。”除了日常的化粪池清洁和公厕检查,张维靖还要拿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因为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公厕也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应用需要掌握。张维靖说,首先得懂吸粪车上一些智能的东西,包括地下那个泵,如何维修保养,真空作业,这个气它怎么走向,泵如何转。这技术是越来越先进,去年的专人厕,改成脚踏板式或者感应式啊,包括增添洗手盆、烘手器这样的设施。今年再建的厕所就要建测人流量的智能式的,甚至由电脑操作了。

   在采访的最后,张维靖笑着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叫粪小儿,就是淘粪的小子。现在呢,环境改善了,像穿皮衩儿淘粪的没有了,淘粪工已经成为历史了。”  (本报记者肖建华本报通讯员陈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