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王刚正在认真测算精度
4月21日7点,距上班时间还有一小时,在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控加工厂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内,王刚正在铣床台上加工零件。在轰鸣的机械声中,王刚瘦高的腰弯成了一张弓,双手紧握操作杆,眼睛紧盯着铣刀。
36岁的王刚,是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的一名铣工,集团首席技能专家,今年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还是第四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和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铣工“双冠王”。他加工的零件堪称完美,铣床铣削加工的最高精度为0.01毫米,王刚能够达到0.005毫米,他的小孔铰削技术更是绝活,能够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由他率领的团队不仅攻克了413项科研生产重大技术和质量难题,还发明了12项国家专利,创造经济效益1.9176亿元。
勇克技术难关
王刚的家就在沈飞厂房附近,从小看着天空中试飞的飞机,他总是充满了好奇。1999年王刚从沈飞职业技术学院到沈飞公司实习,看到老师傅手摇摇杆,几下子就铣出造型各异的零件,一下子吸引了他,他经常求着老师傅交给他简单的活儿做。8月,他以优异的实习成绩来到沈飞公司工作。
进厂后,王刚肯干,“豁”得出去,是厂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自觉做到“上班早来点”——不论雨雪风霜,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始终雷打不动;“工作多干点”——生产吃紧阶段、吃住在厂房内已是家常便饭;“平时多学点”——省吃俭用仅购买专业书籍就花了3万余元,学以致用,他累计创造了600余项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产品干好点”——一直以来,易变形的薄壁零件铣削加工是这个领域的最大难点。
俗话说,“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易变形的薄壁零件铣削加工一直是该领域的最大难点,尤其在航空领域,零件越来越薄,大型薄壁件铣削加工更成为一种挑战。王刚为此买了2万多元的书籍资料,利用休息时间研究资料,一有时间就上铣床台试验,各种切削、镗削、绞削方式,装夹方式和走刃路线,他都试了个遍。最终解决了铣削加工中零件刚性差、变形量大,加工尺寸精度和质量难以保证的技术难题。2014年6月,公司工会组织的技能展示周上,他的铣床刨削、三向联动加工斜面、超薄零件加工等工艺让在场的70多位工友叫绝。
从2000年开始,他开始承接“首件加工”的活儿。就是每来一批新活儿,第一件由王刚干,给工友“打样”。没有前人的经验,全靠他自己的摸索,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难题,他连续一周吃住在厂里,面包、香肠、泡面,饿了就对付一口,困了就躺在4楼的休息室睡一会儿。他常说:“铣削加工没有捷径,只能反复大量试验”。凭着这股肯钻研、吃苦的劲儿,16年来,他没出过一件废品。
加工“第一个” | 2012-09-11 |
《工人日报》2012年九月份:职工风采录 | 2012-09-11 |
刘敬桢:困难企业的“救生员”名不虚传 | 2012-09-11 |
刘敬桢:困难企业的“救生员” | 2012-09-11 |
沈飞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把一线工... | 2012-09-11 |
王刚:技术大王打造“高手团队” | 2012-09-11 |
吴学文:小师傅让“老末”变劳模 | 2012-09-11 |
时满龙: 昔日铣工状元今日状元之“师” | 2012-09-11 |
王刚:吹响创新集结号(图) | 2012-09-11 |
“五一” 为100名基层劳动者点赞 | 2012-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