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为躲过他们的“火眼金睛”,毒贩们烧香算卦,甚至编写“反查缉”教材……
“缉毒先锋站”里的85后:与毒贩鏖战的青春
田文生 胡鹏飞 马常东
罂粟或许是世上最美的花朵,可是,这最美的花朵却结出了最恶的果实。
在和平年代,与毒贩斗争的缉毒边防官兵从事的,或许是世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而在缉毒界,云南边防总队木康边境检查站又是最耀眼的明珠之一,早在2001年,该站就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缉毒先锋站”荣誉称号。
如今,这个曾经赢得累累荣耀和赫赫战功的检查站有80多名官兵,其中绝大多数是“85后”。
“贩毒和缉毒,就是一对矛与盾:贩毒分子竭尽全力为自己和毒品进行伪装,而缉毒官兵就是要拆穿这些伪装。”曾荣获第二届带兵模范殊荣的一等功臣郑兆瑞,今年才29岁,在他看来,“缉毒工作除了经验和技巧,最重要的,就是对岗位的责任心。”
木康是滇西边境地区通往内地和东南亚各国的枢纽,为了能让毒品通过,境外贩毒分子“挖空心思”想出了很多招儿:比如在水烟筒里藏毒、在花生壳中藏毒、将山竹果肉换成毒品后重新放上果蒂、将菩萨像掏空装上毒品等。但这些手法,都被缉毒官兵一一击破。
为总结查缉经验,木康站还建立了一个“缉毒博物馆”,集中摆放了各种千奇百怪的藏毒实物,甚至编辑制作了《毒品公开查缉手册》,收集了食品类、木制品类、化装品类、车体类、书籍类、音响制品类等400余种伪装藏毒伎俩,成为全国公安查毒战线上的“热门教科书”。
而今,为了逃避打击,贩毒手法不断翻新,方式更为隐蔽。但这群85后仍然用自己的“火眼金睛”,赢得了一场场胜利。
2009年国庆期间,郑兆瑞和战友在查看一辆轿车时,掀开后排座垫,发现螺丝有动过的痕迹,仔细检查,发现对方将油箱进行了改装,并将毒品密封好后投入汽油中,最终查获40块、13.9公斤毒品。
此前,贩毒分子对油箱的改造都是将其切割成若干部分后,将毒品存放其中。郑兆瑞等人由此揭开了新的贩毒手法。
为了不放过毒品,检查站的85后们还需要承受高强度的劳累。
2007年3月,青年士兵李涛在盘查时,发现一辆装载着冷冻鱼的大货车司机很可疑,执勤组组长郑兆瑞也确认了这种判断。此刻,天已全黑,大家将又冰又重的20多吨冷冻鱼逐一搬开清理,累得气喘吁吁。郑兆瑞在搬卸时,发现几个麻袋的封口处略有异常,不愿放过任何疑点的他拆开一看,麻袋中竟然全是毒品!
在木康边境检查站,每天平均有超过5000辆车经过,人流量日均在8000人次以上。有时,站上的青年官兵可能一天内值班18小时。如果在夏天,穿着防弹衣,衣服一会儿就全湿了,下班时甚至能拧出汗。
一位女缉毒队长的多样人生 | 2009-06-26 |
郑希新:缉毒一线急先锋(图) | 2009-06-26 |
杨学华:一直与毒魔斗争的“硬汉” | 2009-06-26 |
杨军成:国防生当兵担大任 | 2009-06-26 |
“警花”绽放在缉毒战场 | 2009-06-26 |
新中国首批缉毒队员亲历禁毒30年 曾1人... | 2009-06-26 |
向因公牺牲的公安民警致敬:用生命谱写忠诚 | 2009-06-26 |
铁骨丹心写忠诚 | 2009-06-26 |
吴刚:“闻香识毒”的乘警长 | 2009-06-26 |
80后民警滕云:扫毒急先锋(图) | 2009-0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