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走进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把人救活,感觉太美妙了”
//www.workercn.cn2015-07-2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面对医患纠纷,要换位思考

  张国强话不多,也不爱笑,按同事的说法,这样才能镇得住急诊科紧张繁忙的场面。

  “当然遇到过医患纠纷。”张国强说,2007年,他刚当上急诊科主任的第一个晚上,一位老人抢救无效去世。当时老人的家属很激动,将老人的遗体搁置在抢救室不肯挪出来,甚至对医护人员动了手。

  “我找到家属,和他们说,如果抢救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医院肯定有人承担责任。至于到底是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找第三方来评判。”看到家属情绪有所缓和,张国强又说,“现在这么晚,怎么也得明天白天来做鉴定。你可以要求把所有医疗资料都封存,这都没有问题。但是首先我们要尊重去世的老人,同时也要把抢救室让出来,不能耽误救治其他病人。”

  家属最终同意先将老人遗体送往太平间。“还是要换位思考,若是我们自己的亲人病情恶化去世了,恐怕也会有些激动。”张国强说。

  医患关系永远有说不完的话,聊开了之后,张国强谈了自己的经验:“要先稳定患者家属情绪,再找明白人说道理,就好办了。”

  在急诊待了30年,像张国强、顾承东这样的“老江湖”已经能很好地管控自己的情绪。然而在一些年轻的医护人员那里,有时难免会觉得委屈。

  长着娃娃脸、穿着一身白色旗袍的护士杜涛今天不当班。说起自己前几天的一段经历,小姑娘还是有些难过。

  “那天特别忙,我从早到晚上了一天班,最后快要下班的时候,来了一位老先生要输液。但当时病人特别多,有点忙不过来,我说‘您稍等,我处理完这位病人马上过来’。家属却等得不耐烦了,劈头盖脸就冲我嚷嚷。我上了3年班,从来没在病人面前哭过,但当时又累又忙的实在是憋不住了。”说话间,杜涛垂着头,一直捏着自己怀里的书包,“最后家属还是甩了一句‘你就是态度不好’。”

  在副护士长张华看来,杜涛的委屈也是有客观原因的。“急救车送来病人,即使在空间、仪器和医护人员临时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也必须接收。如果抢救室满员,甚至会就地抢救。”张华也很无奈,急诊的入口没有收住,出口也不畅。很多病人没有生命危险了,按理说应该去专科治疗,但是没有床位,病人也不愿意离开医院,原本非常有限的空间就愈发局促。

  “医护人员在忙碌紧张的状态下,有时解释的语言说得少,这样会造成病人和家属的不理解。所以现在就算再忙,我也学会了多说两句。”杜涛说。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