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陈敏华为手术后的病人查床。
心房扩大,心慌、头晕,夜间心率最低27跳。
40年前下放甘肃得了地方性心肌病,曾是国家级运动员的陈敏华,在医院准备安装心脏起搏器。
“什么!手术后就不能再做射频研究了?!”陈敏华从病床上跳下来,推开会诊的专家就出院了。
陈敏华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每次给病人做大肝癌、难治肝癌治疗前,她都会服药吸氧,几个小时的门诊或手术下来,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吸氧。但一听说不能再做科研、再给病人做射频手术,她把自己的健康抛在了脑后。
“射频消融多项突破性研究正到关键时刻,我怎么能中止?”对自己的病,她不那么上心,“我先把自己用够了吧,少活几年也值。”
1987年,年近40岁的陈敏华公派留学日本。那时,相关医学国际会议主席台上鲜有中国人身影。陈敏华就想:“中国的医学研究不能总跟着外国人走啊!”这让她成了医学科研的“拼命三郎”。
留学时,因为每天16小时以上工作,她的体重降了10公斤,不得不靠吸氧坚持夜间的科研。为推出我国首部《消化系疾病超声学》,陈敏华在子宫手术大出血住院期间仍没有停笔。投入《肝癌射频消融》专著撰写时,为了集中精力,年过六旬的陈敏华与患严重心脏病的丈夫“分居”,将自己关在医院宿舍,每天工作到凌晨2点,经常以方便食品充饥,此间两次原因不明高烧41℃,多次肝功能异常。
她承担的8项重点项目,先后获得十六项科技奖励,主编诊断、治疗两大领域专著三部计235万字,发表论文三百余篇。“陈敏华一辈子做了两辈子的工作。”北大校领导评价说。
中国肝癌发生率高,上世纪80年代初临床对早期小肝癌诊断率低。陈敏华和同事顶着“肝癌不可穿刺”的压力率先开展超声引导穿刺技术,迎来不开腹即可快速获得确诊的时代,为患者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为此,陈敏华记录所有可疑病人的住址,在没有家用电话的年代,利用休息日骑车一户一户地做家访并指导随诊,从而获得了早期癌的诊断依据。她创建胆管诊断策略被国际上称为“陈氏法”,使我国超声诊断肝癌、胆管癌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之后,她又相继开展了胸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及穿刺活检,颅脑脊髓肿瘤术中定位,晚期癌腹腔神经丛阻滞止痛等多项创新技术,并被国内外推广。
她带领科研团队创建了有效治疗6厘米肝癌的精准消融方案,突破国际上“厘米”极限;创建了十多项治疗策略,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和助手密切配合精心治疗3000余例,肿瘤灭活率达91%到95%。由于学术成果斐然,做出多项前人视为禁区的开创性贡献,陈敏华三次当选国际超声造影大会主席。70岁高龄的她,如今依然拼搏在医教研第一线。
陈敏华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14北京榜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等荣誉,并荣登中国好人榜。(本报记者 童曙泉)
陈敏华:用中国标准征服世界(图) | 2010-11-24 |
张阳德:20载创内镜与微创医疗行业团队 ... | 2010-11-24 |
陈敏华,用射频针征服世界 | 2010-11-24 |
一名医生的生命之旅——追记第四军医大学西... | 2010-11-24 |
徐克成:用大爱托起癌症患者的明天(图) | 2010-11-24 |
京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陈敏华:让患者延... | 2010-11-24 |
2014“北京榜样”六月月度人物 | 2010-11-24 |
病人期盼生命奇迹难言放弃 医生:奇迹很多... | 2010-11-24 |
2014年度十大“北京榜样”事迹简介(组... | 2010-11-24 |
陈敏华:大医有大爱(图) | 2010-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