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工力为功:工业革命后的电修工更像是农耕时代的扶犁者
//www.workercn.cn2015-12-1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电工基础》

  工作34年的张啟云,积累了34年的经验。流水线上,老师傅总是见过各种各样的故障,他们对各种故障的原因有灵敏的嗅觉。

  李城云就觉得老师傅知识渊博:“一些想不通的地方,老师傅往往能轻松解决,还能给你讲一些道理。”

  但他不知道的是,为了跟上流水线的发展,老师傅往往要全力以赴。

  张啟云从未摆脱过学习上的吃力感。进厂时,他是零基础,除了向老师傅讨教,他去书店,买了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工基础》。

  当时,张啟云的每月工资只有十几块钱,为了吃饱饭,家里每个月还要补贴他,而买书就花去了他近一半工资。他的初衷是“既然干这个工作了,就要知道怎么干。”

  至今,张啟云还留着这本《电工基础》,并推荐给新入厂的年轻人。他参加厂里的培训,阅读资料,因为“不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他发现,在自己进厂时,老师傅还是权威,但现在,在员工当中,老师傅则成了经验丰富的讨论者,权威弱化了。

  这是改革的时代,进步和开放弱化权威。

  张啟云刚好经历了这个时代,他进厂的1981年,工厂效益并不高;而当郑漫红1994年进厂时,厂子的产量达到了1981年时的2.5倍;到了现在,集团在10个月时间里完成的产量,已是1981年全年的11倍。

  流水线上,过去是如老式电灯开关那样的接触按钮,而现在,则是程序控制。自动化提高的同时,为流水线服务的人更少,对人的要求也更高。

  新技术的涌入,让压力如影随形。郑漫红在学校里并没有接触过新系统,她觉得自己基础薄弱。

  “厂里也会尽可能提升大家的技术,提供各种学习、培训机会,组织竞赛等活动。”包括郑漫红在内的老师傅们,都不愿错过每一次的学习、培训机会。

  但他们还是会把更好的培训机会留给年轻人,留给未来。

  厂里最近的一次封闭培训,是为了参加整个中烟系统的PLC竞赛。张啟云、郑漫红等老师傅留下帮年轻人顶班,李城云去了。

  “很辛苦,大家学的也多。”对李城云而言,那是极为投入的4个月。他们早上6点多起床,到了晚上还在调机器。编调程序,想象程序的功能。

  “有时候干到凌晨两三点,也有的时候,一抬头,发现天就亮了。”虽然在这次竞赛中他“没能走多远”,但在李城云的语气中,没有找到遗憾。

  因为,在流水线上,他会走得更远。

  木匠的单刃斧

  参加PLC竞赛后的一个月,李城云终于下决心,要去解决那个躺在他电脑文件夹中的问题,烟箱的问题。

  决定不是一瞬间作出的,培训让他强大,强大到自认为有能力去解决这一问题了。家人也说:既然你学了,就要用啊。

  他开始着手进行前期准备,观察设备的运转,琢磨着他的办法在理论上能否行得通,最后再让程序实现自己的理论。而这一次,他把注意力放在了装烟站上。

  履带从上方送来烟叶,倾泻到箱子里。这里,是2个到3个箱烟装不满的源头,李城云也再一次受到阻击。

  “有个问题我守了3天,都快感觉做不下去了,直到昨天才彻底解决。”

  流水线轰鸣,李城云在讲述。

  他指着履带向人解释:“之前的问题是……所以,我设定让他优先装满这第一个箱子……那么,每批烟叶装箱后,最多出现一个半空的箱子。”

  流水线讨厌不确定,将2个到3个半空烟箱减少至1个,是一次面向完美的改善,但改善无止境。

  “不存在完美的生产线,改完这里还有其他地方,改完这个东西你又觉得它还不够自动化、智能化,还得改。”

  无论如何,李城云改造了装烟站,他的办法在通过部门和厂里的认证后,将得以推广。

  不改造任何机械设备,程序控制一切,这就是现代化的流水线。对于成长在信息时代的年轻人而言,这里是他们的主场。可这不代表老师傅就没有发言权,流水线是包容的。

  当面对着开开停停的意大利进口切片机时,张啟云突然想到了自己结婚时做家具,木匠手上有柄单刃木工斧,不停地往木料里面“钻”。他想:“是不是和那有一定角度的单刃有关?”

  对于这个想法,大家经过了一番“会不会搞坏机器”的讨论后,终于决定试试。他们找来铜片,夹在切刀一侧,让刀刃形成一定的角度。然后,在满怀期待下,切片机启动了。

  切刀落下,烟包散开,大家凑了上来。他们发现,烟叶规整了很多,烟包位移明显减小了。张啟云心里高兴,他想:这应该是一个好办法吧。

  马上,所有切刀都被拿去加工出一个斜面,烟包位移随之消失,切刀下的烟叶上下齐整,符合标准。

  生产厂家派来的代表再一次张大了嘴巴,他们一直认为,这是没法解决的问题。

  张啟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悠长的时光

  在厂里工作,张啟云觉得自己一直都有成就感。他说,人活着,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撑要多一些。比如设备出故障,自己想出点子把设备弄好了,会开心。而现在面对流水线,回忆起厂里当初那仅有的4条生产线,再想到这其中也有他的付出,心里高兴。

  他想象不出流水线未来的样子,就像他想不到,车间里的包装速度能从之前的每分钟140包提高到现在的近800包。就像他想不到,刚进厂时,因为有了一辆春花牌自行车而兴奋不已的他,若干年后能有一辆汽车。

  与张啟云相比,李城云不知道自己工作了10年、20年后,会不会无聊,至少现在没有。

  他的成就感,部分来自于周围的肯定:“有时候我和朋友一起吃饭,别人说:‘你们做的这个牌子不错’,就挺欣慰的。”如今,他琢磨更多的是,怎么把工作做到极致。

  “也就是,设备维护得很好,在我手上的问题我都给他解决了。”装烟站一役之后,他更自信了。

  电修工的自信,在流水线面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品质。

  郑漫红理解,自信就是当遇到问题,每一个电修工都有自己的解决办法时,面对别人不一定正确的判断,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因为等验证了别人的判断错误时再转回来,肯定会耽误很多事情。” 郑漫红说,电修工的分歧一般都会达成共识,在设备修理上,大家有什么问题都会沟通,共享各自的技术。

  她很享受这种状态,她很可能不会再离开流水线了。2005年前后,郑漫红曾被调去做了一段时间的工资员,半年后,她又重新回来做电工。

  “是我自己申请的,我不是很擅长与别人打交道,自己更喜欢做设备维修这块,也更适合自己一些。”她说。

  虽然已是老师傅了,郑漫红仍跟着设备的发展亦步亦趋,因为“旧的经验不可能把新的设备保养维修好”。张啟云则希望,他退休时,厂子会更好,因为厂子曾是他的青春,也会是年轻人的未来。

  时光悠长,在岁月面前,进厂34年的张啟云斑白了两鬓;进厂21年的郑漫红说起话来,仍是那么低声细语;进厂5年的李城云讲到设备时,会摊开五指,那代表掌控。

  时光悠长,这里是车间,醇和的烟草香伴着岁月穿过流水线,流水线却轰鸣以对。

  (文/赵航 图/杨赋)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