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胡双钱:不断打造的精致和完美(图)
//www.workercn.cn2016-01-08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更多

  胡双钱,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今年55岁的他,不仅亲身参与了中国人在民用航空领域的首次尝试——运10飞机的研制,更在ARJ21新支线飞机及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项目研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在35年的从业生涯中,他加工的数十万个零部件竟没有一个次品,他也由此被人们称之为“航空手艺人”。

胡双钱工作照。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供图

  大部分人认识胡师傅,都是通过2015年劳动节期间央视的那期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国产大飞机的首席钳工胡双钱》。而每当有人当面提起这个称谓时,胡师傅总是很不好意思的说:“不敢当啊!我身边优秀的人有很多,都能得到这样的荣誉,我只是比较幸运而已。”

  35年,经手数十万个零部件,竟无一次品,胡师傅口中的这份幸运来的并不容易。

  在胡双钱师傅工作的厂房里,到处布满了现代化的数控机床加工设备。对比之下,胡师傅和他的钳工班组显得不那么起眼,他们使用的大量手工工具也像老古董一样陈旧,但正是这群人却担负起了大飞机制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对重要零部件的细微调整。哪怕是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些精细活仍然只能靠手工完成。

  慢一点稳一点 好手艺从岁月中来

  胡师傅1980年来到上海飞机制造厂参加工作。对于从小就喜欢看飞机的他来说,能够有机会造飞机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刚到工厂,胡师傅就遇到了工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难题,在技校学习铆工的他,却被分配到了钳工的岗位。“虽说跨了专业,但也是由于当时情况特殊,自己也没有多想。当时的活比较多比较杂,根本不能挑,那个时候就是往上冲,有什么干什么,不懂得就去问,觉得每一次都是锻炼自己。”胡师傅回忆起那段时光,还是抑制不住的高兴,似乎只要能让他造飞机,做哪个工种他都不会介意的。

  刚入厂的胡师傅,非常幸运的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在民用航空领域的第一次尝试——运10飞机的研制和首飞。可是好景不长,由于种种原因,运10项目最终下马,工厂由此进入了一段无活儿可干的艰难期。

  “那段时期,正好是我个人成长的黄金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十分旺盛。”胡师傅说。同厂的许多同事都倍感前途渺茫,纷纷奔向了发展势头正旺的民营企业。然而造飞机的梦却一直在胡双钱心中回荡,对于梦想的坚守让他最终选择留了下来。

  好在他工作的数控机加车间还能接到一些民活的单子,解决了一部分收入问题,也让胡师傅的这双手没有闲下来。“那个时候,我们干活很杂,做过电风扇,也做过大公共的座椅!”对于那个阶段,胡师傅虽然有些惋惜,却也并不觉得浪费,“用造飞机的技术来生产民用产品,那质量是绝对有保障。”在他眼里,不管是飞机零件,还是民用产品,只要是经手的活儿就一定要认真对待,不求急不求快,“慢一点、稳一点、精一点、准一点”的把每一个零部件加工好。

  年过半百 欣喜再圆飞机梦

  终于在20多年后,当国家启动ARJ21新支线飞机和大型客机研制项目时,胡师傅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2003年,胡师傅开始参与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这一次,他对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ARJ21是民用飞机,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和梦想,又是国内“首创”,风险和要求都高了很多。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