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清沙工:沙漠“天路”上的“清道夫”
//www.workercn.cn2016-01-1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本报记者 李玉波 本报通讯员 何珊 付爱民

  清沙工:

  不仅要及时清理积沙,还要维护线路两侧阻挡流动沙源和固定沙子的防沙网格和高沙障,以防沙子埋道造成列车脱轨等严重事故。

  在内蒙古西部沙漠戈壁中,有一条钢铁之路横亘其中,它就是阿拉善盟人心中的沙漠“天路”——临策铁路。清沙工就是这条沙漠“天路”的清道夫。

  1月的一天,一条单线铁路在此起彼伏的沙丘中若隐若现,铁路两边人工种植的红柳在漫天风沙中瑟瑟发抖,铁道线上由远而近走来两个带铁锹的年轻人,他们是临策基础部治沙车间K667治沙点的技术员吴伟和他的工友。顺线路沙害巡视工作又开始了。

  “铁路的钢轨是最高点,流沙随风刮来,遇到钢轨的阻拦就会停下来,沙子埋道将会造成列车脱轨等严重事故。”28岁的吴伟已有6年的清沙经验,看着随风流动的黄沙,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凌晨刮起的大风,按惯例轻易不会停下来,他不由得加快了巡线的步伐。

  担心很快变成了现实。距6公里长的防沙明洞100米处断续埋道80米,最厚处积沙超出轨面30厘米,一旦火车从明洞驶出,司机发现眼前的积沙,刹车肯定来不及……,必须马上清沙!吴伟用对讲机呼叫K667及K616治沙点的清沙工请求支援后,立即和工友拎起铁锹顺风扬沙。40分钟后,两个治沙点的皮卡车载着10名清沙工赶到,大伙用编织袋把线路上的沙子装袋后背到低洼处掩埋。人手多了,清除线路积沙的速度明显加快。

  为减少沙子刮进口中,大伙清沙时很少言语,交流主要靠眼神和手势,装沙、背袋、掩埋工作有条不紊,配合默契。很快,棉衣脱了,棉手套也摘了,不只是因为热,更主要的是影响清沙的速度。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里,凛冽的寒风很快把脱下的棉衣冻成了“盔甲”。两个小时后,线路积沙被全部清理,线路恢复通车。没过多久,一列满载煤炭的货车顺利通过后,吴伟长出一口气,这才发现棉袄已经硬得穿不上身了。

  清沙工的另一项工作就是维护线路两侧阻挡流动沙源和固定沙子的防沙网格和高沙障。2011年在K667成功打出一眼水井,并安装了滴灌设备后,清沙工们在线路两边的网格中栽植耐旱植物红柳。五年过去了,陆续种植的红柳渐渐长成,治沙点两侧各200多米的红柳防护林已经成了荒漠深处一道靓丽风景,也成了清沙工业余休闲的好去处。

  临策线地处阿拉善戈壁,四季风沙不断,采取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方法,在水源能延伸到的路段打井安装滴灌,种植耐旱植物防风沙,在无水地段则铺设防沙网格。六年的连续治理,沙害埋道现象逐年减少。

  “清沙工作我干了六年。2010年4月,我们在地上挖个地窝子,盖上木板就住了,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现在条件好多了,板房里有电视,还有冰箱、电暖气等设施。”吴伟介绍。

  每周二凌晨2时是清沙工们最开心的时刻,每周一趟的生活供应车拉着日常所需的水、米、面、油及蔬菜等生活物资会在这里停留10分钟。大伙利用卸水的空当,上车和熟人聊上两句,和通勤职工打个招呼,了解一下外面的新鲜事,10分钟后大伙列队目送列车缓缓开走后,治沙点又恢复一周的宁静。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