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昌林:贷款办学的“傻老师”
//www.workercn.cn2016-01-19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一次看到王昌林任教学校的名字,记者愣住了。

  因为这个名字太长———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丫他镇八窝村纳汪教学点。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偏僻与艰苦的学校。

  纳汪教学点坐落在海拔1200多米高的山巅上,山上常年被云雾笼罩,一到冬季山上就会积雪。从山脚到教学点有七八公里的坑洼泥泞山路,一到阴雨天就容易塌方。

  王昌林是土生土长的苗家汉子,今年39岁,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很多。

  15年前,王昌林初中毕业外出打工。一次回乡,他看到村寨上的小学因缺少老师濒临停办,未得到家人支持的他毅然拿起教鞭走上了三尺讲台。虽然每月只有少得可怜的“代课费”,其他老师陆续离开了,但他一直坚持了下来。

  2011年,作为“代课教师”的他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被统一清退。

  如果还要继续留在原地教书,“清退”就意味着一分钱的“代课费”都没有了。但是王昌林还是留了下来,因为从2007年起,这个教学点就一直是他一个人在坚守,同时教三个年级。因为,其他的老师都先后辞职外出打工去了。

  “当时我不能走,我要是一走,村里的很多学生就要失学了,而且村民也希望我不要离开。”王昌林哽咽地说。

  为了不让大山里的孩子失学,他开始倾尽全力举家办学,并坚守至今。他说,他的梦想是山里的孩子们都有书读。这愿望,简单得让人心碎,淳朴得使人落泪。

  纳汪教学点是当地除了镇中心校之外,全镇唯一的一个教学点,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很多学生离家较远,王昌林便腾出自家仅70余平方米的两间房屋作为男女生宿舍,每间宿舍有2—3张上下床,每一个床位上,都会睡上3—4个孩子。

  “说起来或许你不信,学校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爱心人士捐赠的,包括两位老师也是爱心人士出资聘请的。”王昌林说,近两年有不少爱心人士和组织在关注这个教学点,时常会收到一些旧的衣物或者教学用品,学校的小孩或寨上的村民都能用上。

  去年9月,有爱心人士出资聘请了两位老师,每位老师每月2000元,一年按8个月计算。让人高兴的是,两位老师现在已经结成了夫妻。

  国家实行营养午餐后,学校没有食堂,孩子们吃饭是个大问题。王昌林决定贷款4万元修建食堂。食堂修建起来后,加上贷款和借款,王昌林说现有五六万元的外债。为此,有人说他是贷款办学的“傻老师”。

  虽然压力很大,但让王昌林高兴的是,从他开始教书后,村寨没有一位学龄儿童失学。从教学点走出去的苗族和布依族学生,学会了说普通话,现在还有几个学生考上了名牌重点大学,“不时地会有学生回来看望我和学校。”

  “学校就是只有一个孩子,我也会坚持下去。”王昌林说,他现在也是靠爱心人士每月资助一点“工资”。而招聘的两位老师也明确表示,他们一直在寻找机遇,如果有更好的平台,肯定就要离开的。

  “我不知道未来的路会咋样,但是孩子们如果都有一个好的归宿,我即便再外出打工也心安了。”王昌林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