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除夕,我们在一起!
//www.workercn.cn2016-02-0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贺家墕村村民——

  “希望风调雨顺、牛羊安康、村治和谐”

  本报记者 乔 栋

  虽然远远看到了贺家墕村,但盘山公路又绕了半个小时才到。进了村民任奴宝家,窑洞外已经挂起了灯笼,任奴宝正和两个儿子贴春联。看到我,放下手中的活招呼我进屋,他妻子端上了几块刚出锅的油糕。在中阳县,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糕,取步步高升之意。

  小村的年味很浓。刚过中午,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灯笼、贴上了对联,门口飘扬着五颜六色的特色四字“包纸”,门上则贴上了门神,一扫往日黄土高坡里的单调色彩。一群调皮的小孩挨家挨户地大声读对联,眼睛却盯着屋里主人端出来的一盘糖果或红包。

  吃过午饭,一家人坐在炕上。两个儿子趴在那里用手机抢红包,玩得不亦乐乎,引得爸妈也来围观。谈起来年,任奴宝希望明年能筹钱多养几头牛。听说村里要把山后头的一条沟填平,用来做蔬菜种植基地,他希望可以去那工作,这样可以守着家,省得老往外跑。妻子王艳兰说去年有机核桃卖得不错,今年要再多种一些。其他村民和他们一样,愿望很朴素,希望风调雨顺、牛羊安康、村治和谐。

  太阳落下去了,一处焰火在天空绽放。从他家出来的时候,任奴宝高兴地指着牛棚里的一头牛说:“估计过年就能产崽儿。”对他们而言,这也许是新年最好的礼物。

  维吾尔族职工群众——

  “大家像亲兄弟一样”

  本报记者 杨明方

  2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东天山南麓的国网新疆吐鲁番鄯善县供电公司七克台镇供电所。这个供电所担负着七克台镇7个行政村、5700余用电客户的供电保障任务,有10名职工,汉族和维吾尔族各占一半。

  今天值班的3人清一色是维吾尔族职工。“春节值班就由我们5位民族同志包了,汉族同志都安排休假回家过年。”供电所所长吾甫尔·艾西丁说,“我们过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时,也都是汉族同志值班。”

  年过60的阿不都·热依木曾在七克台镇供电所当过18年所长,再过半年就光荣退休了。从1975年参加工作起,每年春节他都参加值班。“这是我最后一次春节值班,心里怪舍不得的。”阿不都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所里的同事大家不分民族,不分彼此,就像亲兄弟一样。”

  到了午饭时间,吾甫尔所长挽留记者在供电所食堂与他们一起“吃团圆饭”,一大盘油炸面叶、两盘油香,外加两盘水饺,吃得美滋滋的。记者往微信朋友圈“晒”了两张用餐照片,没想到瞬间就被“刷屏”。一位新疆朋友留言:“好,亚克西。”还有一位中学同学留言:“这是民族团结的团年宴”。

  抗战老兵——

  “他们要求的很少,却充满了感恩”

  本报记者 王明峰

  “奉院长,老兵们爱吃些什么?我从城里买了带过去。”除夕一早,我就给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院长奉孝仪发去短信。没等到回复,我自作主张,在小区门口水果摊上买了30多斤苹果和椪柑。

  四川首家“抗战老兵照护中心”位于金牛区金泉街道淳风桥社区1组,由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代管,从城区出发大约20公里。

  “老兵们住这儿全免费。中心入住了12位老兵,有几位已被亲人接回家了。现在还有3位。”奉院长让我把水果分出3份,带着去见他们。

  98岁的苗存惠戴着鸭舌帽,围着红围巾,双手搭在拐杖上,有节奏地敲打着手柄。97岁的王堂甫闲庭信步,抗战老兵徽章在胸前一走一晃。94岁的吴升云坐在房间门口闭目养神,悠然自得。

  “老朋友们爱听抗战故事,没事就给他们‘吹’会儿。”苗爷爷也给我“吹”了一会。老兵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勇敢冲锋陷阵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同时也深感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临近中午,苗爷爷的女婿和外孙来接他回去团年。中午吃饭时,志愿者毛钦又把王爷爷接走了,初二才送回来。

  5点半,按照作息规律,老人们要吃晚饭。养老中心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我跟护理员邱朝元布置好餐桌,陪吴爷爷一起过除夕。老人一边吃一边夸赞,“比住在农村条件好多了”。

  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老兵对国家和社会由衷的感谢。相较老兵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他们要求的很少,但却充满了感恩。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