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32岁的徐连龙在特种绳缆行业中发明新型绳缆已达上百种,取得7个发明专利、8个实用新型专利,在至今8年的工作经历中几乎年年获得公司的创新大奖
在市北区大沙路上,有一家名为海丽雅的百年老企业。近十年来,这个从一个连扎头绳都卖不动的织带企业,异军突起转型成为特种绳缆行业中的隐形冠军。其研发的特种绳缆可适用于海下8000米深度、绳缆表皮与内芯的移滑度为零、强度达到同直径钢缆的
2-5倍、在-196℃至560℃环境下不分解不熔化。“大洋一号”、“蛟龙号”、“雪龙号”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用到的绳缆,均有它的身影。从缺乏技术含量的织带厂升级为科技研发型企业,离不开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年仅32岁的徐连龙便是这个团队中成长最为迅速的一个。
徐连龙2008年毕业于青岛大学纺织工程学院。大学毕业后即应聘到海丽雅集团工作。在特种绳缆领域,我国与先进国家之间曾存在严重的技术鸿沟。由此导致常人眼中一根普通的粗布绳,却长期依赖于进口的局面。“进口特种绳缆生产、运输周期长,且常应用到军事、科研领域,如果受制于人,将阻碍我们在相关领域的探索脚步。”徐连龙说,特种绳缆对刚毕业的自己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行业,为了打好基础,他放下了大学生的身段,甘愿前往生产一线成为一名普通的值车工,天天与机械、油污打交道,一干就是一年多。
升入研发部门不到一年,公司看重他扎实的功底和刻苦的钻研精神,首次将一项新绳缆的研发任务交给他独立完成。“客户不仅提出多项救援绳缆要求,还要求绳子必须达到美国标准,如果生产的绳子无法进入美国市场,
企业将面临索赔。”海丽雅集团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黄涛告诉记者,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一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他心里也捏了一把汗。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徐连龙日夜加班理清了美国绳缆入门门槛及企业要求,将美国标准准确“翻译”成企业生产标准,省却了公司进出口部的再沟通环节,最终将原本至少3个月的研发时间缩短至1个月,成功完成了任务。
“一般人能用心做事已经不容易了,而徐连龙是真的发自肺腑地热爱这个行业。”黄涛介绍,正是凭着这股热爱钻研的劲儿,“嘴笨、手勤、脑活”的徐连龙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便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研发的绳子多次填补国内空白,并成功地应用到“蛟龙号”、“科学号”及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潜标绳缆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海洋专项仪器设备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
在蛟龙号科学探测过程中,布放回收、声信标定位、安全逃逸等环节均用到了由徐连龙主导研发的一款海洋物探绳缆。这款从外观上看可以直立起来的绳缆,正在申请中的发明专利已达3项。据介绍,由于海洋物探绳缆在深海应用过程中需要悬挂众多勘探设备,为了保证勘探设备上的信号线在复杂深海环境中不断裂,绳缆的延伸性必须达到钢缆的级别。
研发这款绳缆,首先要找到符合绳芯要求的原材料纱线,通过两个月不断地分析指标,最终徐连龙从国内外50多种高性能材料中找到了最合适的一款。接着,徐连龙又从编织工艺和处理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度研发。经过内芯加捻、编织内芯、编织护套及进行热牵引和冷牵引等处理后,一条合格的绳缆才算制作完成,而在一道道繁琐工艺的背后,仍有无数项需要攻克的技术指标——“每股绳芯要捻多少圈、捻的力度要什么级别、编织绳芯的密度、直径得达到多少”……每一道工序都得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试验。经过一年多的日夜攻坚,徐连龙及其带领的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延伸性可媲美钢缆的物探绳缆。
不仅如此,在研发航天航空领域所需绳缆过程中,徐连龙面对的是上百项全新的技术标准,而要达到每一项标准,都要进行无数次反复试验;在研发高楼救生缓降器过程中,徐连龙走访过大大小小数十个工地和家庭,为的是了解同类产品的不足和用户的真实需求;在为蛟龙号绳索研究防腐涂层时,协助项目研究的徐连龙通过与高校教师对接,最终帮助项目组将国际上最先进的防腐工艺应用到防腐绳索制造中……在这名新时代的青岛工匠眼里,所遇到的这些难题以及为之坚持不懈的研究,都不过是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
据了解,在至今8年的工作经历中,年仅32岁的徐连龙几乎年年获得公司的创新大奖,他发明的新型绳缆已达上百种,并且取得7个发明专利、8个实用新型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