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北京奔驰老工匠刘国林:维修模具是享受也是成就
//www.workercn.cn2016-04-13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刘师傅,生产线又换下来一套模具,生产的零件有褶皱,质量部门要求我们检查原因。”走进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冲压车间模修工段,一名年轻的工程师正在同一名老师傅查看刚换下来的模具。

  这名工程师口中的刘师傅,可不简单,他是北京奔驰冲压车间模修工段1班的工会班长刘国林,是北京奔驰的一名老工匠。

  学徒时一道伤痕留了几十年

  刘国林今年56岁,是一名老北京。他的传奇在于36年只干一件事——模具维修,从1980年至今,他一直在一线工作。

  “前几天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问我,‘刘师傅,您做模具维修多少年了?’我回答说,‘36年了’,他们立即笑着说,‘您太厉害了,36年只干一件事,真是佩服’。”刘国林这样描述别人对他的印象。

  一个人干同样的工作36年,在普通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而刘国林认为这是对行业的喜爱,对工作的认可。

  回忆自己的工作经历,刘国林告诉记者,他工作经历简单,1980年至1992年在北京无线电厂当模具钳工,1992年调入北京吉普当模具工,北京奔驰公司成立后,刘国林进入北京奔驰从事模具维修。

  “我的大拇指上面有一道伤痕,几十年了还有印记,这是学徒时代留下的。”刘国林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大拇指。“当学徒时用砂轮磨制器具,不小心把大拇指上的皮肉磨掉了,当时看着挺吓人的,我赶紧去医院包扎伤口。师傅并没有因为我受伤而说安慰我的话,反而批评我不仔细,指出问题的严重性,这给了我终身教训,干什么事情都得认真。”刘国林说。

  从此,刘国林跟着师傅认真学艺,苦练钳工的6项基本技能,划、锯、钻、錾、焊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刘国林的苦练没有白费,他的技术飞快提升,能在0.5毫米直径的铁棒上钻孔了。0.5毫米有多长,相当于成人7根头发那么粗细,在这么粗细的铁棒上钻孔可见有多困难。

  只要功夫深,紫铜棒变“哑铃”

  “这是我专用的紫铜棒,用来当铁锤敲打使用。20多年前紫铜棒长约20厘米,如今只有10厘米左右了。”刘国林打开他的工具箱,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常用工具,有紫铜棒和各种式样的钻头、自己设计的扳手等。

  刘国林说的紫铜棒,看不出是棍棒的模样,分明是一个“哑铃”。刘国林解释说,因为他20多年一直用紫铜棒当铁锤使用,所以紫铜棒两头都卷曲了,他将卷起来的部分锯掉,就变成了“哑铃”。“在敲打维修模具时,铁锤容易伤到模具,而紫铜棒相对铁来说硬度低,不会伤到模具。所以,模具工往往用紫铜棒当铁锤。”刘国林说。

  进入北京奔驰后,虽然生产自动化程度高,但作为模具维修工,刘国林的任务并不轻。刘国林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机械化了,用手工的较少,工作量没有以前大,但刀具要求精准度更高,需要下更深的功夫。“模具生产3个小时要更换一个产品,3个小时生产1800件。如果模具一出差错,那出来的产品不合格就麻烦大了。”

  每次模具换下来后,模具维修工要及时判断模具是否有问题,有时候检查员会指出问题所在。此外,还需要模具维修工现场判断模具使用状况。目前,整个冲压车间已经投入生产使用的模具有290套,刘国林和同事们负责所有模具的修复,并根据生产需要进行模具调整。

  “作为模具维修工,很多工具是要自己研制的,市场上买不到的,需要模具维修工有创新精神。刘师傅的紫铜棒变哑铃,这更是功夫深的表现。我们模具维修工平时工作就像玉雕大师那样精雕细琢。”潘金春是北京奔驰首批18名高级技师之一,和刘国林差不多大,他这样评价刘国林。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