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匠心”张金柱(图)
//www.workercn.cn2016-05-04来源: 哈尔滨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外国工程师诊断一个月无果,他听出进口设备“病因”;更换电缆需13万元,他用半根大头针解决……坚持技术创新使这位一线技术工人成为亚洲唯一被瑞士厂家授权的维修工程师

“匠心”张金柱

本报记者 张焱

张金柱检修数控包带机。

  张金柱的职业“定位”挺复杂。

  爸妈有点“看不上”他:从小不好好学习,只能上职高,当个工人;

  同事特别“服”他:搞创新发明水平高,是个“大匠人”;

  徒弟非常崇拜他:啥设备都能修好,是个能人;

  外国工程师敬佩他:有技术、有智慧的中国人。

  尽管顶着很多社会“头衔”,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线圈分厂首席技师张金柱却一直坚守在一线工人的岗位上。他说:“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技术工人,要说与别人有点区别,就是我有股不服输的犟劲儿,做起事来更用心。”

  听出设备病因

  老外为他点赞

  2015年的一天,哈电机厂线圈车间传来一声巨响,瑞士产MI258型发电机定子线圈包带机Z轴突然脱落。

  通过设备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瑞士厂家工程师对故障进行反复会诊,一个月时间,毫无进展。

  线圈是发电机的“心脏”,线圈包带机是线圈分厂核心设备,“258”坏了,哈尔滨电机厂各大生产车间将陆续停产,损失巨大。

  因为外商对技术保密,中国技师无权对进口设备拆机检修,除非有厂家授权。擅自拆机,厂家将不再负责维修,上千万元的设备可能永远“死机”。

  张金柱较上了劲儿:不能眼瞅着工厂受损失。

  不让拆机,张金柱有自己的招儿。他每天围着这台4米多高的故障机器转,送电关电,一遍遍观察;爬上爬下,一次次检查。那些天,同事们看到的情景是:张金柱几乎每天都趴在机器上,耳朵紧贴机器……

  “滴答”,在机器轰鸣声中,一个非常微弱的、只有几分贝的特殊声音传进张金柱耳朵。

  顺着微弱的声音查找,张金柱发现原来是设备制动器出现故障了。

  电机厂线圈车间,每天机器轰鸣,说话必须大声喊,否则对方听不清楚。可张金柱硬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听”出了“病因”。无计可施的外国工程师为张金柱竖起大拇指:“中国工人,了不起!”

  早在2012年,张金柱就做了一件给中国工人“长脸”的事儿。

  MI158瑞士进口数控包带机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六轴联动数控包带机之一,设备内部数控全自动化水平之高难以想象。电机厂的“158”运转10年,到了大修的年龄。瑞士厂家工程师Heini带领两名维修工程师来到哈电机厂。刚一到厂,三位工程师惊呆了:提前发过来的维修零件,堆满了30多平方米的房间,拆件装件调试一个月时间根本完不成。可Heini一行的中国签证只有一个月时间。

  无奈之下,一向不信任中国工人的Heini只能让张金柱团队帮忙拆件、装件。见到张金柱的团队将拆下来的零部件一一编号,又将新件严丝合缝地装进设备。Heini不仅连说YES,而且主动让张金柱参与设备调试。

  设备的核心技术在控制系统,国外厂家严格封锁技术。Heini在调试控制系统时,将张金柱拒之门外。可Heini反复调试了四五天时间,设备仍不能正常运转。Heini急得团团转。

  张金柱大胆建议,能不能调整设备相关技术参数解决不能正常运转问题?

  “158”出口世界各地,但中国使用的原材料与国外不同,千篇一律使用同一个技术参数,进口到中国的设备难免“水土不服”。

  采纳了张金柱的建议后,“158”正常运转起来。

  Heini回国后不久,瑞士MICAMATION公司给张金柱发来授权书,授予哈尔滨电机责任有限公司线圈分厂首席技师张金柱为包带机维修工程师,他是亚洲唯一被瑞士厂家授权的维修工程师。

  “价值”13万元的半根大头针

  线圈分厂只有一台从法国进口的成型机,工人们格外爱惜,称为“独生子”。

  没想到,进口一年的“独生子”突然“病重”,线圈分厂在造5条水电定子线圈重点生产线成型工序全部停产。

  法国工程师远程“会诊”:更换一条价值13万元的进口电缆。

  张金柱犟劲儿上来了——

  30多本译成中文的设备说明书,堆在地上半米高,张金柱翻了无数遍。手拿电缆插头,张金柱观察了无数遍。

  电缆插头内分布了14根铜线,每根铜线细如小号缝衣针。眼睛看花了,眨两下再看……就这样,张金柱对着14根铜线盯了七八天,突然眼前一亮,发现其中一根铜线比其他13根短一点点,这一点点“短处”相当于头发丝的直径。

  “病根”找到了,可这个电缆插头是德国一家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产品,采用特殊工艺压制而成,不可修复,只能更换。

  咋就不能修?张金柱和这根电缆较上了劲儿。他轻轻用手碰一下有问题的铜线,发现它有些松动,拿镊子一拽,软软的铜线出来了,可却再也回不去了。

  怎么办?张金柱还有招儿。

  张金柱找来医用手术刀,小心翼翼地切开电缆插头,掐断松动铜线,然后用专用工具将半根大头针焊接在这根铜线上,再塞回插头内——接通电源、发动机器,“独生子”居然正常运转起来。

  半根大头针节省了13万元直接成本和无法计算的间接成本,两年来,这台“独生子”仍在正常运转。

  法国工程师FRED并不认识张金柱,但一提起“大头针的故事”,他赞叹有加:那个有智慧的中国工人,我佩服!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