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工人的出息就在自己的岗位上
1999年,19岁的宋俊从宝钢中专毕业,来到冷轧机组旁。
当工人的前10年,宋俊不显山不露水,看上去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酸洗岗位操作员。然而,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对这段岁月念念不忘——正是这10年在岗位上的“打磨”“沉淀”,奠定了他厚积薄发的基础。
2008年,针对高牌号硅钢的需求量日益旺盛的市场,企业决定对宋俊所在的宝钢三期酸连轧机组进行升级换代,并力邀宋俊加入攻关小组。虽然当时宋俊只是一名高级工,但同事们了解这个勤勉的青工有着扎实的操作技术。
宋俊凭借丰富的现场操作经验,与院校科研人员、现场技术人员通力协作,从一个个部件改造、一种种试剂调配入手,接连攻克了酸洗通板、抗反弯焊接、高速轧制等生产难题,形成了一系列专有装备技术,掌握了高牌号硅钢的酸连轧关键工艺。
由此,宝钢硅钢的生产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5倍以上,所生产的高牌号硅钢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牌号硅钢酸洗液脱硅工艺优化”是宋俊独立完成的第一项创新成果。分厂领导惊喜之余,提醒他尽快申报技术秘密。宋俊眼前一亮:“从专注于实际操作,到科研理论与实践的复合,我看到了适合于自身条件的岗位创新之路。”
此后,短短8年中,宋俊拥有了授权专利108件,认定企业技术秘密121件,形成先进操作法1项。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人的出息就在自己的岗位上。“宋俊如此感慨。
撞击思想火花
2015年,宋俊荣膺“上海十大工人发明家”称号。“我很喜欢这一称号。”宋俊坦言,“把‘工人’与‘发明家’连成一体,唯有一颗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的‘匠心’。”
谈到 “匠心”,宋俊有着切身的理解,那就是“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质疑,经得起挫折,也受得起掌声”。
当宋俊申请“以废治废”项目立项时,质疑声并不少:“国内外都没有类似先例,全套工艺都要自主创新,一个工人,还那么年轻,能行吗?”
宋俊的回应,是6年的心血。
当项目取得全面成功时,面对掌声,宋俊没有沾沾自喜。他又花费了1年半时间,发明了多项支撑新工艺稳定运行的专利设备及相关维护技术,实现了废弃物全部消纳的量产目标。
在他看来,自己收获的不仅是“以废治废、化废为宝”的神奇,更是一段难忘的精神历练。“走在漫长的创新之路上,是有些寂寞,但不孤独。”
以他名字命名的“宋俊创新工作室”,就设在宝钢硅钢部宽大的厂房内。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青工如此感慨:“这里与其说是工作室,不如说是年轻人撞击思想火花的沙龙。技艺在这里传承,智慧在这里涌动。”(中工网记者 钱培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