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分内工作与分外工作
从2000年开始开大型养路机械车的那几年,刘柏松经常要到野外作业。每天他们早早出工,五六个小时完成工作后返回驻地休息。
但刘柏松却是个闲不住的人。
以往,他驾驶的捣固车的电磁阀、传感器等部件要是坏了,更换新件是最经常的做法。每天收工闲下来的刘柏松忍不住拆了起来。“反正也是坏了的零件,也没有人要求我必须修好,就是喜欢尝试。”
看不明白的时候,他就找来一本《捣固车原理》,先从书的后半本——电气设备开始看起,边看边拆边琢磨。
2002年,爱琢磨的刘柏松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在开机车时,要想按动设置在坐椅左下方的手动喇叭会比较麻烦,而且会有短暂地影响瞭望。
“我当时就琢磨,要是能用脚来控制多好,即方便又提高了行车安全。”于是,刘柏松凭借经验找来了一些废旧的气动阀、电控阀、三通风管,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研究完成了第一个“创新项目”。
从此,大型养路机械车司机刘柏松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分外工作。直到2005年,他成了一名专职的检修车间职工。
五年的司机生涯中,回看他的许多创新成果不难发现,基本都是从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里挖掘出来的。
一次偶发的情况中,机车上的一个传动轴脱落把发动机油底壳打碎了,幸亏发现及时没有造成润滑油泄光、机器磨损等严重后果。但刘柏松开始琢磨,三根传动轴上的48个螺丝怎么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呢?最终,他巧妙地利用螺丝、螺母间的位置关系,通过用油漆划红线、看位移的“简单”方法使得这个问题“一眼”就能解决。
类似的成果还有很多。对于为什么总是能想到解决办法,刘柏松笑着说:“就是工作需要。遇到了问题,就忍不住天天琢磨,就有灵感了。”
由于“分外”工作的出色,还在当司机时刘柏松就经常被找去帮忙处理机车的问题了。
别人的时间与他的时间
刘柏松所在的机械段检修车间是一个不为人所熟悉的地方。
这里近130余台机车涵盖了铁路修建、保养所需的钢轨铺设、打磨、砟石整形、清筛等各个环节,它们在铁路建设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这一点或许可以从价格上略窥一般。“最贵的一台机车价格上亿元。”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工务段机械段党委副书记张强告诉记者,刘柏松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把不少以往需要花钱换件的改为了自己动手维修,十几年的20多项创新、革新为企业节约了上千万元的资金。
就刘柏松而言,除了儿时对机械的好奇、工作后对机车构造的琢磨之外,还有什么能够成就他的“高超医术”呢?
“学习。”任滨是刘柏松所在的检修车间党支部书记,就是这位几乎一辈子都在和机车维修打交道的老前辈把刘柏松从司机岗位调入了更能发挥实力的维修岗位。
“别人休息打扑克、聊天的时候,这个小伙子自己拿着一本书在那儿学,就冲这一点,我认为他有培养价值。”任滨坦言,当年就是看中了刘柏松的学习劲头。
为了弄明白自己驾驶的捣固车电器原理,他把《捣固车原理》的后半本都研究明白了。到了维修岗位后,他把前面版本的机械、液压部分也都弄懂了。
“这样的话,我就明白机车内是一个整体的闭合系统,任何环节出问题我都能知道怎么查找。”刘柏松为了通透地了解机车原理,除了自学《机械设备工艺》、《电气设备原理》等专业书籍外,甚至还自学了高等数学课程,为的就是把机车上每一个环节的运行原理弄懂、弄透。
“做我们这个工作,必须能够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把点滴小事做到极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刘柏松说。(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