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对话曾少峰:把敬老公益做成长久的事业
//www.workercn.cn2016-08-05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本报前日、昨日连续刊发新闻调查,报道曾少峰带领武汉市道能义工服务中心,先后在我市5个老人集中的社区开设幸福食堂,每天解决3000多老人吃饭难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曾少峰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何要办“幸福食堂”?幸福食堂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昨日,长江日报记者就这些方面与曾少峰作了一番对话。

  在武汉做公益,因为这座城市给了他所有

  《长江日报》:“你本是生意场上的成功者,却热心地钻进硚口区发展社区、营北社区、电力新村社区等处,开起道能幸福食堂。每天让3000多名老人在食堂享用早、中、晚餐,老人还都亲切地叫你“干儿子”“大头”,是什么促使你去办道能义工幸福食堂?您做这些的初衷是什么?

  曾少峰:这与我来汉后的经历有关。1991年夏天,我因为没有考上中专,初中毕业就借了同学10元钱,从大悟老家偷溜出来到武汉。在武汉,我遇到武汉港务管理局一位刘师傅。他收留了我,从汽车修理厂的小零工做起,在武汉立下了根,后来开始经营起汽车运输、码头租赁、特种工程机械租赁、煤炭等行业。我这个人爱交朋友,同时很讲信用,我曾在名片上没有印什么头衔,只有一句话“不是老板,但说话算数。”通过多年积累,到2011、2012年,我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每年利润都有几百万元。

  真正让我萌生创办“道能义工”公益组织的想法,是2012年在北京学习企业家管理课程的时候,从与其他企业老板的交流中,大多数老板都在发愁企业“用人”的问题,80、90后年轻人怕吃苦,难留得住,于是我就想创办一个年轻人的志愿者平台,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开始,让更多年轻人通过志愿者活动得到锻炼。在做公益活动的时候,我又发现了老年人吃饭难的共性问题,就决定为社区老人创办公益食堂。

  “武汉这座城市给了我所有,我应该为她做点事。”2013年初,我把想法告诉妻子,“放着蒸蒸日上的生意不做?去做老人食堂?”这让妻子非常不解。她找了双方父母、同学轮流来劝我,我回答他们,“幸福食堂有这么大的社会需求,有需求的地方才有我发展的空间,我要把这一件事做成自己的事业。”妻子看我心意已决,只好同意接手打理生意。我拿着200万元,潜心专注于做幸福食堂。

 《长江日报》:从生意人到办公益食堂的志愿者,这个转变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最大感触是什么?

  曾少峰:说实话,最初创办幸福食堂,我想得很简单,以为只要我舍得投入就可以了。做着做着,就发觉这不光是钱的问题了,最大的感触就是,如果要做好公益,特别是关于老人的公益事,需要用心,特别需要责任心。

  2013年3月15日,道能第一家幸福食堂在硚口区发展社区开始接待老人,面向社区65岁以上老人配餐。食堂宗旨就是“好吃、不贵、有人情味”。当时幸福食堂定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日三餐提供标准化配餐,总共10元;另一种是刷卡消费,每餐20多个品种,想吃什么点什么,消费多少刷多少,充值300元送200元,相当于吃饭打6折。开业第一天,社区老人蜂拥而至。我看到食堂这么受老人欢迎,很受鼓舞,不断买菜,让厨师一口气炒了50多个菜,结果到晚上才发现,老人其实饭量很小,根本吃不了那多菜,剩下了一大半,价值4000多元全部倒掉。我坚持食堂不卖隔夜菜,坚持油、米、调料等原食材从品牌厂家进货,但还是没有得到老人的认可。

  开业后的第二个月,食堂进餐老人直线下降。我只好去老人家里一家家询问。原来,食堂菜谱偏荤,大鱼大肉让老人吃了消化不了。后来我又以4000多元的月薪,请来四星级酒店的厨师前来掌厨,可老人依然不买账。老人说“好看不好吃,不软烂。”还有的老人说“不能太辣太咸太甜。”我恍然大悟,开始自己琢磨研发老人菜谱。

  我从一个生意人,到学习帮厨,到现在我也算是红案白案都能上的大厨了。比如幸福食堂的牛肉面是最受老人欢迎的早餐之一,中青年吃牛肉煮一二个小时就行了,但老人吃的牛肉要烂,必须煮二三个小时,但煮太久肉又会松散,为了学牛肉面的做法,我开车跑遍了三镇,最终在汉口万松园一家老字号找到了入口松软又入味的牛肉做法。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