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刘更生:老手艺不能断
//www.workercn.cn2016-08-24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没点耐心干不了这行。”刘更生是个木匠,但不是普通的木匠。他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硬木家具传承人,北京金隅天坛家具龙顺成工作室京作红木家具第五代传人。2014年APEC峰会国家元首专用座椅,就是他带队设计制作的。

  “怎么打好一个眼?首先你得把木板放在屁股下边压一半,然后拿着锤子侧着身体用力均匀凿,那个眼儿打出来才光滑,木头也不会开裂。”刘更生的每个动作,都显出当年练“童子功”时的认真劲儿。榫卯结构是京作家具的精髓,看似最简单不过的打眼,却关系到一件家具是否能经年不散。

  “刘师傅是老党员,对自个儿更是严上加严。肉眼看不出来的瑕疵也得返工。”徒弟和同事提起他,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刘更生和木头的渊源始于儿时。父亲是名老木匠,耳濡目染下,传统硬木家具深深吸引了他。23年前父亲退休,他跟随父亲的脚步来到了龙顺成家具厂,当起学徒。下锯、凿孔、雕刻,简单的基本动作被重复了成百上千次,因为常常练习到深夜,他熬红了双眼,手上更是布满了细细密密的伤口。

  木匠磨炼手上功夫,更磨炼心性。

  几年前,有客户带着几个纸箱和麻袋找上门。打开一看,全是零散的木头残件,大大小小足有上百件。客户回忆,这是多年前父亲留给自己的一件家具,可具体什么造型、什么年代,早已忘了个干净,只隐约记得“像是个桌子”。

  “能修!”刘更生从残件的雕工、工艺判断,这个客户记忆中的桌子,很可能是我国硬木家具工艺顶峰期乾隆时期的作品。从没见过原件,要想修复,刘更生需要在上百个残件之间做无数次排列组合,尝试可能的组合规律。

  大半年日复一日的尝试,一张透雕龙凤牡丹图案的圆形紫檀包厢转桌修复完毕。看着眼前的桌子,客户如梦初醒般呆立,“对,这就是儿时记忆中的模样,一模一样。”

  “我就是个木匠,做了点儿小事。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手艺别断了。”刘更生说。

  本报记者 孙奇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