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张新停的世界里,计量单位没有毫米,只有千分之一毫米
以“零缺陷”成就“新高度”
工作中的张新停
9月13日上午9时,走进中国兵器工业西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具制造二分厂,张新停正在打磨一件工具。只见这个两尺长、与大拇指一样粗的铜棍,一端是手柄另一端安装着小砂轮。工具制造二分厂支部书记高卫国介绍说:“可别小看这根铜棍,它可是部队用来修理炮管内壁的特殊工装,是张新停经过一个多月才研制出来的,解决了部队在装备维护中的难题。”
这个被张新停称为“给军方做的专供工具”,只是他近3年来攻克的30多个项目中的一个。自参加工作以来,他研制的近万件工装,以“零缺陷”的精度一次次成就了军工装备制造的“新高度”。
三上央视展“大国工匠”风采
作为“军工二代”,1992年18岁的张新停从技校毕业后进入华山厂当钳工。刚到单位,他觉得自己经过技校三年的勤学苦练,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都应该在单位名列前茅,所以工作上也没太费心思。
1995年,企业举办青工技术比武,他积极报名参加,心想好赖还不得个前三名。很快,成绩出来了,他确实得了奖,但只是个纪念奖。在经过一段日子的彷徨、消极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响当当的钳工。师傅鼓励他说:“钳工是一门以手工为主的技术工种,想要干出成绩,不下一番苦工夫是不行的!”
一切从零开始。张新停翻开熟悉的课本,重新研读锉削、刮研、装配等基础钳工作业口诀,常常独自守着三尺工作台,没日没夜练习、实践、体会这些口诀中的精髓。遇到疑难问题,他边学边干边摸索,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在教科书中寻找解决办法,在榔头、锉刀、钻头中摸索答案,连走路、吃饭、上厕所都在思考。在他“着魔”的日子里,同事和领导发现他的工件合格率在一点一点提升,最后居然能在钻床上给鸡蛋打孔。
在张新停工作室的成果展示台上,高卫国顺手拿起一个生鸡蛋让记者看,只见小小的鸡蛋壳表面有十个均匀对称的小孔,蛋壳内的薄膜却完好无损。“这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练就的真本领。”高卫国佩服地说。
多年的苦练,让张新停有了三个绝活:在气球上给A4纸打孔,气球不破;在鸡蛋壳上打孔,蛋液不流出;眼睛就是尺子,手工配出的钥匙能开锁。凭着三项绝活,他三上中央电视台,展现了我省军工人的“大国工匠”风采。
用手中的精度保证企业军品的“国标”水平
张新停所在的企业主要是研制和生产多种型号的弹药,有的产品多数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代表着我国国防配备的“标准”。
国防装备产品的生产是不见硝烟的战场,每一发弹药从零部件到总装完成,都需要使用特殊的测量工具来保证精密度。张新停的工作就是研制保证这些军品精度的各种量具。
合镗规是一种非常精密的检测工具,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外委加工,为了不受制于人,企业决定自行加工。研制工作自然落在了张新停的肩上。记得第一次装配合膛规时,正值周日,由于靶场急需使用该量具对产品进行检测,留下装配的时间只有24小时。这活儿,他的师傅们也没有干过,没有经验、没有借鉴,明天就要交。看着眼前这个重达300多公斤的大家伙,张新停也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害怕没有用,每一项军品任务下达后,就是颁了“军令状”,时间节点没办法商量,唯一的要求就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明天拿不出来怎么办?”他在问自己。和他同在一个班组的爱人似乎看出了什么,她皱着眉头瞪了他一眼:“怕什么啊?你难道不相信你自己?”爱人的几句话,刺痛了他的神经,“对,关键时刻,不能轻言放弃。”为了解决合膛规的装配技术难题,他带领攻关小组想方设法减少各工序加工精度对装配产生的影响,将各个工序的误差控制在千分之一二毫米左右,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反复装配调试、修正研磨,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装了拆、拆了再装,经过24小时连续不断、无数次地拆装修研,他和他的团队终于攻克了合膛规装配加工中出现的一道道难题,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装配任务。
20多年来,他就是如此对待每一发产品。在张新停的世界里,计量单位是没有毫米的,只有千分之一毫米。他有一双创造奇迹的手,经这双手研磨出来的量具,精度能达到千分之二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十分之一。经他研发、制作出了近万件构思精巧,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测量工具,以其“精确到千分之一二毫米”的精度保证了军品装备的“高度”,使企业军品的研制生产始终保持着“国家标准”。
目前,通过他和团队的努力,改良后的量具,大大提高了生产线的效率。哪怕是一个刚入厂才几个月的工人,使用他们制作的量具,仅用48秒就能测量完一个零件上的12个数值。
师带徒传承工匠精神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虽然张新停取得了这样那样的荣誉,可是他觉得:“我的技术再好,也只能为企业贡献30多年,如果能带出一个好徒弟,就等于使我工作的时间延长了一倍;带出一个好团队,就等于给企业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2013年8月公司成立了以张新停为负责人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为了带好这个团队,他主动从班长岗位上退下来,从事老本行。一边干一边认真整理自己二十年来在工作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近几年来,他带了七八个徒弟,个个都成长为企业的技术人才。
近三年多来,他和他的工作室完成了30多项攻关项目,取得12项经济技术创新成果,3项被评为“陕西省职工先进操作法”,1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直接为企业节创价值300万元,企业军品的质量始终处在“国家标准”上。
面对荣誉和成绩,张新停说:“其实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军工工人,并不比别人优秀多少,我只是比别人多一份踏实,多一份认真,多一份坚持。”(桂璐)
采访手记
张新停从18岁开始做钳工,至今已经24年,在这8760天里,每天面对同样的机器、同样的钳工台、做着同样的事情。在外人看来,非常枯燥、单调,但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24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好每一件产品。在他的心里有个“零缺陷”的完美标准,能干多好就干多好,再大的工件连棱角上细小的毛刺都要把它锉掉,直到手摸上去感觉不出来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