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天眼之父南仁东:大国重器 深探苍穹(组图)
//www.workercn.cn2016-10-17来源: 央视网
分享到:更多

  南仁东 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

  没有南仁东,就没有FAST。

  2016年9月25日,祖国西南,苗岭深处,“天眼”睁眼,中国又添一件大国重器,傲视太空,深探苍穹。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研制和建设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建设者表示祝贺。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句话“成就”的大国重器

  1993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希望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

  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一把推开吴盛殷的门(吴盛殷代表中国参会),说了句:“咱们也建一个吧。”那时候的南仁东才回国三年,已经在国际天文专业领域里小有声名。这之前,他还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当客座教授,一天的薪水相当于国内一年。北京天文台需要他,他就回来了。

  于是从1994年始,南仁东主持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人们习惯称它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观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借助这只“天眼”,科学家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众多独门绝技让其成为世界射电望远镜中的佼佼者。

  南仁东参加早期的大窝凼选址

  为“天眼” 南仁东当了十几年“推销员”

  从1994到2006年的十多年间,世界上多了一位名叫南仁东的“勘探者”和“推销员”。

  寻找一个又圆又大的“坑”,是建造前提。南仁东带人走进贵州山区,看了好几百个“坑”。直到有一天,踏上大窝凼。这是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像天然的巨碗。四周的青山抱着一片洼地,山上郁郁葱葱,几排灰瓦的木屋陈列其中,鸡犬之声不绝于耳。南仁东站在窝凼中间,兴奋地说:“这里好圆。”村民至今还记得,南仁东追着当地人较真发问的样子——“下雨了会不会有落石滚下来?”“这里天气到底怎么样?”

  选好地址,南仁东正式提出了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但他知道,这种大工程的立项非常艰难。不立项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团队。初期勘探结束后,大多数人都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只有南仁东满中国跑,寻求合作单位。天文台没钱,他出差就坐火车,从南到北,又从东到西。他的立项申请书上最后出现了二十多个合作单位,大概有3厘米厚。他还设法多参加国家会议,逢人就推销项目,“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经历了最艰难的十多年,FAST 项目逐渐有了名气。

  师出无名,南仁东还想要“名分”。2006年,在一次中国科学院院长大会上,他抢着发言,向路甬祥院长”喊话”:“第一,我们干了十年,没有名分,我们要名分,FAST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有没有可能立项?这么多人,二十多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秘书长,给个小名分。但启动立项进程之前,必须有国际评审会。”路院长指示。“第二,我们身无分文,别人搞大科学工程预研究,上千万,上亿,我们囊空如洗。”“计划局,那就给他们点钱。”路院长笑答。

  2006年,立项建议书终于提交。在最后的国际评审中,南仁东用英文发言,提前把整篇稿子背下来。评审最后国际专家开玩笑:“英文不好不坏,别的没说清楚,但要什么说得特别明白。”

  2007年,国家批复FAST立项。2011年3月,村民搬迁完毕,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开工那天,南仁东在洼地上,默默看着工人们砍树平地,他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

  南仁东 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

  古有十年磨一剑 今有二十年“铸天镜”

  项目启动,南仁东成为首席科学家之后变得尤其忙碌。他参与到 FAST 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参加每一次会议。成员在做决定之前都要来听听他的意见。

  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我谈不上有高尚的追求,没有特别多的理想,大部分时间是不得不做。”南仁东说。“人总得有个面子吧,你往办公室一摊,什么也不做,那不是个事。我特别怕亏欠别人,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负点责任。”

  2016年9月,南仁东重新回到“大窝凼”,在二十二年之后怀着不同的心情重新站在山头,目睹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天眼”正式启用。这项雄伟的工程从此将在此处凝望太空,默默坚守,或许某天,就能接收星外文明发出的第一声啼鸣……

  南仁东和他的同事们也开启了新征程: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刘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