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记者走进文昌航天发射场探访——
炫目尾焰下,有这样一群人
11月3日,中国海南文昌。发射场的塔架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静静矗立。
“……5、4、3、2、1,点火!”随着01指挥员按下点火按钮,火箭拔地而起,冲上云霄。3公里外的参观点,响起了热烈欢呼声,发射场的航天工作者们激动地握手、拥抱,有的人拭去眼角的泪水。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从2009年9月开工奠基、2014年11月基本建成,到今年6月25日圆满完成长征七号首飞任务,11月3日圆满完成长征五号首飞任务,这座满足了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的航天发射场,在牢记使命、铁血担当的航天人的无私奉献下,铸就了中国航天的座座丰碑。
“参与火箭发射是我一生的荣耀”
提起海南,旖旎的自然风光让远方的客人陶醉不已。但有一群航天人,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在文昌这座琼北古驿浇筑航天之梦。
走进文昌航天发射场场区,记者立刻注意到有一条主干道通向508指挥控制中心,路牌显示这条路的名字是“航天路”。不仅是这一条路,问天路、长征路、星光路、嫦娥路、北斗路……这一条条连接着发射场区内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固定勤务塔、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等建筑的道路,都拥有诗意美丽的名字。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路名都是2014年6月场区建设完成后,面向发射场航天人征集的。
星光路是为了纪念征地移民搬迁的龙楼镇星光村村民的无私奉献,长征路的寓意是发射场内的航天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每一条路,都是一个个故事,都是一段段航天情。
“很多当年参与发射场建设的航天人最近专程回来,只为看一看火箭在这块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腾空而起。”区内警卫和消防工作的负责人伍刚说。临近火箭发射的日期,伍刚和他的同事们愈加绷紧了弦,8个人一岗24小时值班。警戒换岗时,换下来的人有时要马上补充到应急小分队里,“一个人顶两个人用”。
计划部的李彦彬昨天刚完成总检查测试,因为淋了一场暴雨,喉咙还有些沙哑。与发射场内大多数工作人员不同,在酷热难耐的海南,李彦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袖衣服。“我们需要长时间在户外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穿短袖的话很容易晒脱皮。”火箭发射前有60天的任务周期,李彦彬原本有三四次调休机会,但都放弃了,选择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他一点不后悔:“我是一个航天人,能参与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型火箭发射,是我一生的荣耀。”
“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没人说苦说累”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是发射场人人熟知的航天格言,也是全体航天人矢志航天的写照。
2011年10月,航天人千里辗转奔赴海南。
“看,这就是发射塔架的所在地。”计划部助理周江指着照片中的一片荒野回忆道,“夏天太热了,地面最高温度超过45度。”“被蠓虫咬了不能挠,一挠皮肤溃烂一片。”
扎下根来的航天人很快适应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宿舍就住民房,没有办公室就修建简易板房,食堂太小就分批吃饭,没有会议室就在仓库开会……“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周江说。一个个工程从图纸变成现实,航天人在文昌托举出了新的航天奇迹。
在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能看到一群身穿橘红色工作服的小伙子,他们就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支吊装团队。担任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的“吊装”01指挥员张再经说,火箭吊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工程结构原因,坐在操作间里的行吊操作手无法亲眼观测吊钩的位置和产品的状态,只能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来一遍遍强化整个团队的默契程度。“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没有人说苦,也没有人说累。”张再经这样描述吊装团队每天的工作。
长征五号火箭从进场到组装,再到转运,直至最后发射成功后的撤场,离不开发射场的特装车司机。特装车司机朱尚尚和同事于金伟的任务就是分别驾驶1号和2号火箭运输车,将最大的两个火箭箭体集装箱从码头运至发射场区。特种装备车辆装满燃料后车重达150吨,时速必须控制在每小时5公里以内,封闭驾驶室由于防爆要求,没有安装空调,“从码头到场区的一个半小时,驾驶室温度至少40度,到达目的地后,全身湿透了。”
“接下来,我们还要保障载荷转场,液氧、液氮、液氢拉运,火箭集装箱运输等任务圆满完成!”朱尚尚自信地说。
“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放松”
01指挥员是航天发射的大脑,是火箭能否“顺利发射、准时发射、安全发射、成功发射、圆满发射”的关键。刚刚于6月25日担任长征七号火箭发射01指挥员的王光义回想起当时发射的场景说,“不到火箭成功发射那一刻,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放松。”
胡旭东是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的01指挥员。长征五号火箭演练任务期间,在泄回液氢对接二级氢排连接器时,突发重大故障,氢箱测压管与箭上连接处氢气泄漏,氢浓度报警仪瞬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随时有爆炸危险。胡旭东没有丝毫的迟疑,他果断决策,与一线参试人员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成功处置这一重大故障问题,完成氢加排连接器脱落二次对接。“其间没有吃一口饭、没有休息一分钟,直到故障排除、危险解除,我们才松了口气。”
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前,记者见到了空调及供气保障团队的负责人刘思。每次任务来临,该团队都是发射场最忙碌的单位之一。交谈中,他一直注意着仪表。回过头去,集中控制台上显示的一条流量曲线突然上升——“液氮泵频率增大至45赫兹,注意观察压力。”刘思给操作手下口令。
海南中午日照强烈,在冷冻站的值班室里,依旧可以感觉到热意,而且这里的噪音超乎想象的大。虽然长期为中央空调提供冷源,但是冷冻站的机房却没有空调。“长征五号首飞任务来临后,冷冻站为了维护空调冷水系统,24小时上班,人机不离。”冷冻站岗位负责人王西虎告诉记者。
采访时,有通报“文昌至龙楼某段光缆中断,请组织抢修!”皮肤黝黑的李荣斌拎起工具箱,带领抢修分队迅速奔向抢修车。在光电缆岗位工作了18年的李荣斌已经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这样的抢修了。
当火箭冲上云霄、飞向太空,人们应该铭记:炫目尾焰之下,是千千万万把岗位当战位、视使命如生命的默默奉献的航天人。(卢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