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我在国图修古籍(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1-17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生活也柴米油盐,工作却和最古老的东西打交道——
大学刚毕业,我去国图修古籍

  2016年12月20日,国图的古籍修复室内,李屹东正在对古籍进行修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隽辉/摄

  2016年12月20日,国图的古籍修复室内,潘菲正在对古籍中的一页进行修复工作。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隽辉/摄

  在古籍修复师李屹东和潘菲的带领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七绕八绕才走到了隐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深处的古籍馆文献修复室。这是一个安静的空间,说话都不自觉地降低音量。窗外,是北京冬季的阳光,室内,是年轻的修复师和他们手中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古籍。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有200余万册古籍,修复师不到20人,80后占到一半以上,最年轻的李屹东和潘菲都是1989年生人。修复师们在大学学的是化学、美术、历史等各种专业,但一进到修复室,从和古籍打了个照面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有了共同的事业:我在国图修古籍。

  古籍修复第一课:打浆糊

  修复室门口的地上,摆着一个有些历史的汉白玉鱼缸,游着几尾红色金鱼。初次来的人都会夸一句,“养得真好”;李屹东则笑着说:“勤换鱼就好了。”

  李屹东本科学的是美术史,硕士学的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对书画修复算是有一些基础。但每个年轻人进到修复室后,都要先上几个月基础课。

  第一课,打浆糊。

  “别看第一课,很难的,我练了几个月,才基本学会。”李屹东说,浆糊分两种,淀粉浆糊和面粉浆糊,前者多用于修书,后者多用于修画。市面上卖的淀粉可能有添加的,修复师们不放心,所以,打浆糊用的淀粉是他们从面粉中手工提取出来的。

  “先把面粉和面,然后水洗,洗掉的就是淀粉,洗剩下的那团特别有弹性的东西就是面筋。”说到面筋,李屹东也很有研究,“面筋先蒸,蒸完放冰箱里冻,冻完切片,和辣椒一起炒最好吃……”打淀粉浆糊的副产品——炒面筋,大概是专属修复师们的特殊福利。

  尽管淀粉浆糊步骤繁琐,但真正考验修复师打浆糊水平的还是面粉浆糊,要掌握面粉和水的比例、水的温度、冲水的高度、时间、力度……最好的面粉浆糊应该微微发黄,拿碗一舀就是一坨,不会散,放凉水里一镇就能用,总之,“比新东方学做菜难”。

  浆糊很稠,李屹东这样的年轻小伙儿都打得胳膊酸疼,但必须手工,不能用搅拌机。在修复室里,有很多工具都是“前辈修复师传下来的”,比如,压书的铅砣、大理石砖,尽管有了电器设备,但机器始终没有手的感觉,力量大小很难控制。

  不过,年轻的修复师们并不排斥新科技,有好用的也绝对不放过。“比如,先进的纸张纤维分析系统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原件和补纸的成分,对古籍修复就有很大的帮助。”李屹东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