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鲁峰:“这工作人命关天,必须严谨细致”(图)
//www.workercn.cn2017-08-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没求证的事不能全信”

  接触过时鲁峰的人,常常用“实诚”来评价这位汉子。

  “他这人,不清楚的就是不清楚,哪怕了解一大半也绝对不会为了撑面子说自己知道。”时鲁峰的同事朱华勋告诉记者。

  “这算是职业习惯吧,我觉得干机务工作不能靠猜测,自己没求证过的事就不能全信。”时鲁峰说,“不相信猜测,只相信自己确认的东西。”

  时鲁峰从事飞机维修工作17年,其中14年在航线部门。无论是从事航线维修,还是技术支援,他都是基地有名的排故专家。

  2001年,时鲁峰从中国民用航空学院(现中国民航大学的前身)毕业,同年7月他进入云南航空公司航修厂(现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前身),成为一线飞机维修人员。

  还是新员工的他,某次因为飞机有增压故障,机组在空中寻求支援,他就被派去了。由于当时工作时间不长,对该系统的了解不是很透彻,他虽然对机组所描述的情况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不敢百分之百的确定,不敢贸然给机组建议。

  于是,他诚实地说:“我不会”。然后,灰溜溜地走了。“虽然谁也没说什么,但是我心里面是非常难过的。”时鲁峰说。 回来之后,他把所有的相关手册和资料都看了一遍,认真做了总结,并做了笔记。

  “从那以后我慢慢养成了一种习惯,碰到故障,排除之后,我回来一定会把它重新研究一遍的。我需要举一反三,从原理上把它彻底弄明白了,下次再碰到类似问题,我就心里有数了。”时鲁峰说。

  当然,这样灰溜溜离开的情况,之后也再没发生过。

  2010年,有架波音737-300飞机很是“诡异”,在短停报发动机火警的测试中总是通不过。但是当飞机在航后停下来进行排故时,测试又是正常的。如此反复多次,该换的部件都换了一遍,故障依然存在,大家一时束手无策。

  时鲁峰发现故障都是在飞机短停反映,而排故却是在航后进行。短停时候发动机是热的,航后排故时,发动机已经冷却下来。他抓住了这个差异,进一步的分析后,有了大胆的猜想,可能是发动机导线束热胀冷缩导致接触不良所致。他用手触摸每一段导线,最终发现发动机核心段探测元件与导线连接的接线片尾部导体断开,这和他之前的分析完全吻合,对该缺陷进行修复后,故障彻底排除。

  时鲁峰在排故中不靠猜测去排故,严格避免误拆,排故准确性一直名列分公司前列。

  机务维修工作无小事

  “平时很少听到时鲁峰说‘还行’‘不错’‘过得去’这些模糊的词汇,他是一位严谨到几乎所有答案都数据化的工程师,有时甚至有些强迫症。”东航公司维修中心经理何志春对记者说。

  “这个工作,必须严谨细致啊”。时鲁峰回忆,2004年他刚开始独立工作时,一天他做完航后检查,已经是凌晨4点多。回家躺在床上,忽然想起,他在工作中加了液压油,液压油的选择活门不记得是否已经放到中立位了。

  “这样的工作,容不得有半点的假设和侥幸。”时鲁峰从被窝里爬起来,骑着单车大半夜回到现场,确定活门已经在中立位,才放心地回家睡觉了。

  凭借扎实的功底、出众的技术,2015年5月,经过层层选拔,时鲁峰与同伴一起,远赴美国参加波音公司举办的国际维修技能大赛。与40多家国际大公司同台竞技,他们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客机停运一天的损失几十万元,有时为了排除一个小故障一架客机要停运一周,那就是上百万元的损失。”何志春说,“当安全和成本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首先保安全,有安全才有效益。”

  工作近17年来,面对保障航班安全和准点的巨大压力,时鲁峰和他的团队一直快速、高效地应对着飞机机械故障和运行问题。这17年中,由他直接保障的各类航班超过一万班,间接参与保障的航班无以计数。经他亲手排除的故障也是成千上万,从未出现过任何人为差错。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