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浇灌中巴传统友谊之花
——第二期中巴青年职工“互学互鉴”研讨营侧记
中工网记者 张锐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历经6个多小时,飞越上千公里,9月13日至20日,参加中国工会“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第二期中巴青年职工“互学互鉴”研讨营的巴基斯坦青年职工汇聚北京,开启一段中巴青年职工“友谊之旅”。
北京、天津、宁夏,举办圆桌会议、参观职工之家、开展拓展活动、探访我国北方第一大港……在一周的亲密接触、交流互动中,两国职工“铁哥们”般的情谊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好邻居比金子还要珍贵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先行先试项目和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民间合作、人文交流来往于中巴之间,架起了一条深化务实交流、传承兄弟情谊的人文通道。
“我们家乡有句古谚语:有个好邻居比金子还要珍贵。中巴青年应该多走动、多交往,加深我们的传统友谊。”从飞机落地的那一刻起,中国工会细致、周密的安排,让巴基斯坦青年职工真切感受到中国朋友的热情好客。
对研讨营中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中国行。时间虽然短暂,但他们依然被中国的发展速度所震撼。
坐在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速动车上,旁遮普省计划发展部执行官哈菲兹赞叹不已,“中国的飞速发展让我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成果充满期待。”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宁夏是研讨营的必到之地,中巴两国职工内心的距离在一次次沟通中贴近了。得知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不少宁夏青年前往巴基斯坦大学学习,许多巴基斯坦人也在学习汉语,巴基斯坦港口航运部渔业资源执行官兼港口运营厅长、研讨营团长阿萨德十分兴奋:“语言学习能叩响文化交流的大门,把中巴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带入新的深度。”
一路走、一路看。美丽的贺兰山岩画、壮美的沙湖美景唤起了中巴青年的历史记忆。来自瓜达尔港务局的阿布都尔对中国的一切充满好奇,更让他沿途感受到中国智慧的力量。“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襟,中国人身上那股勤奋钻研的精神,让我终于明白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快速发展和进步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了!”他说。
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给予研讨营一行的启示,也让他们更坚信:“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真谛。
为“劳动超人”点赞
“航道有多长?泊位数是多少?锚地到港口的距离是多少?”在连接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我国北方第一大港的天津港太平洋码头,阿萨德认真聆听、详细询问。尽管到访过世界很多港口,也曾在巴基斯坦最大的港口——卡拉奇港工作过,但天津港的高效有序、良好的生态环境仍给阿萨德留下了深刻印象。
走进天津港太平洋码头的“职工之家”,看到工人们技能比武的奖状、日常工作和文化活动的照片,巴基斯坦计划发展改革部的哈密德颇感兴趣,连连发问:“工人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怎样?除了技能比武,还有哪些激励措施来促进工人技能提升?”
其实,哈密德最关心的还是两国共同面对的课题:随着中巴经济走廊重点项目的进一步实施,双方都迫切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据不完全统计,中巴经济走廊框架内外中国企业雇用巴籍员工约6万人。作为哈密德的同事,阿曼努拉·汗则希望与中国联合开展更多技能培训,促进两国职工技能交流和提升,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从历史展区、到中心城区、再到滨海新区……目睹天津市规划展览馆里的一幅幅宏伟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克什米尔计划发展部研究员图芭不禁由衷地感慨:“劳动者才是真正的‘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