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北京:建筑业“月薪制”能否成清欠良方
●农民工:政策虽好,实施不易 ●用工方:按月支付,钱从哪来 ●专家:规范经营,源头治理
中工网记者 黄康
难以平衡 漫画 赵春青
“‘月薪制’能落实的话当然好了,我们就能像上班族一样稳定了。”在北京市东城区旧鼓楼大街一处道路施工现场,来自山东济宁汶上县的夏师傅正在和工友一起平整路面,他对于工程建设领域将在2019年底,基本实现按月足额支付工资的规定并不了解。
广受关注的建筑行业“月薪制”,能否成为根治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欠薪顽疾的一剂良药?12月16日,《工人日报》记者在北京几家工地进行了一番探访。
农民工:政策虽好,怕实施不容易
“现在欠薪的情况少多了。”今年已经64岁的夏师傅从1977年在社办企业搞建筑盖大楼开始,已经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40个年头。“早些年出来打工时,工资低,欠薪的不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了包工头拉队伍,欠薪就多了起来。”他告诉记者,自己并没有听说过“月薪制”,但他觉得如果能够实行,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在他看来,每月一结算,对农民工来说很好。“不合适就走人,有自由权。一些施工单位通过结账方式控制工人,扣着工钱不让人走。”正说着,有工友凑过来说:“我们这里是按季度发工资。如果需要用钱,只要不超支,就会借给我们,人走的时候才会清账。”
同样来自山东的郑师傅,目前在南四环一处建筑工地上做工。这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工对“月薪制”有所耳闻,但并不看好:“在私营建筑企业做工,不欠薪就不错了。‘月薪制’,我看很难落实。”他告诉记者,2014年,他在山东德州某基建工程工地打工时,被欠薪1万元,至今还没拿到。“工程款都是一次性付给包工头的,他没有拿到钱,肯定不会给我们发工资。再说了,发了工资,他也怕你不干了,工地急用工去哪找工人啊?”郑师傅的观点代表了很多工友的担心:政策虽好,但实施起来没那么容易。
用工方:落实“月薪制”,钱从哪来?
“其实,欠薪的根子在建筑行业的层层转包和劳务分包上,这也使得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成为难题。”在北京承接一项工程的山东青岛某小型建筑企业的负责人欧阳宏告诉记者:“执行能不能顺利,关键要看月结工资的钱从哪来。”
他告诉记者,工人工资一般按工程节点结算,比如盖一层给一部分,盖到封顶了又给一部分。节点时间很难确定,有时因为环境、政策等因素被迫停工,工程进度受阻,造成农民工工资发放的拖延也在所难免。“我们靠开发商结款给工人发工资,开发商不会一月一结算,我哪里有钱给工人月结工资?”说起这些,欧阳宏显得有点激动。
“‘月薪制’究竟能不能顺利实施,和企业的自身实力以及资金周转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一家大型国有建筑公司装饰分公司负责人张士龙告诉记者,由于用工相对规范,资金实力也相对雄厚,“月薪制”在国有建筑企业的确更容易实施。“现在我们也的确基本都是月结工资,但一些中小私营建筑企业,资金周转这块本身就有困难,同时还要承受工程款垫资的压力。“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说,实施‘月薪制’阻力自然就比较大。”
“推行‘月薪制’离不开稳定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育,相对稳定的用工队伍才能衔接上固定的工资发放模式。”张士龙补充说,他注意到近期出台了相关产业工人培养方案的相关政策,希望能有所配合。
欧阳宏说,对于私营建筑企业来说,除了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厘清。怎么核算,如何进行分摊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