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举国上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大幅度缩减各种节庆活动数量和规模的形势下,有关方面对“五一”庆祝活动却给予“特别关照”,确保其顺利开展:在全总层面,不仅隆重召开了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表彰大会,继续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而且相对往年增加了一场吴吉林先进事迹报告会。各部门和各地也采取各种形式,简朴而热烈地庆祝“五一”节、致敬劳动者。如国务院国资委等4部门联手在“五一”前夕启动了“劳动最美丽——一线工人故事会”系列活动,讲述并传播一线职工爱岗敬业、科技创新的动人故事;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专门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授予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奖章;等等。各地也都隆重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不仅出席还纷纷讲话,或与劳模代表座谈,强调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时,诸多的活动细节,也处处体现对劳动者特别是劳模们的尊重,蕴含着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倡导。如进京劳模代表观看升国旗仪式时,即被有关部门破例地安排在国旗座杆台东西两侧——只有大型庆典时才会启用的最佳看升旗位置;至于庆祝“五一”特别节目,劳动者更是绝对的主角。特别节目北京主会场共有10个表演类节目,其中6个是职工演员主演,另外4个采访类节目,则完全围绕劳动故事展开。
而各大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不仅纷纷刊发“五一”社论,而且齐齐把重点锁定在彰显劳动和劳动者的力量上。光明日报社论这样热情讴歌道:“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回顾过往的一个多世纪,世界历史的每一点进步,无不与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相伴随,无不与劳动者尊严和价值的伸张相伴随。”
对劳动者来说,没有比“五一”节更有意义的节日了。其实,中国人民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最早可追溯到1918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不过,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劳动和劳动者遭遇现实的失落,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也呈现出某种泛生活化的趋向,在不少人的心目里,“五一”节似乎只意味着放假、消费、休闲……当然,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所幸的是,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的呼声,在今天正日益壮大,回归主流。今年的庆祝“五一”节系列活动,就通过庆祝活动内容、形式、载体的创新丰富,进一步催化了人们对“五一”节本源意义的关注,为劳动光荣真正成为时代强音提供了广泛而有力的支撑。
更令所有劳动者振奋的是,4月30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接见劳模和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的问候,表达了对劳模的深切关爱和殷切期望,并强调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要关心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职业发展,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落实好,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李克强总理“五一”前夕在重庆考察时,也多次强调劳动和劳动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我们说发展有潜力,有韧性,最重要的是人民勤劳”。
可见,“五一”国际劳动节在今天的真正回归,这绝不只是一个喜人的现象,更寓意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共同期待!(中工网记者 王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