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工会

深度报道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路径探析

李长安 刘娜
2019-12-31 08:19:26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李长安 刘娜观点

  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党中央将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确定为今后就业领域的主要工作目标,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既是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需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获得感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外在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我国劳动力数量减少、消费升级、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的现实背景下,潜在经济增长率发生了深刻变化,实施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党中央将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确定为今后就业领域的主要工作目标,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既是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需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感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外在需求。

  开展就业质量评价工作,形成就业质量指标体系

  提高就业质量首先需要科学、有效地评价不同领域的就业质量水平。就业质量涵盖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内容,宏观层面包括就业环境、就业服务、就业机会、工作安全、社会保险、对话机制、劳资关系等,微观层面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稳定性、工作时间、劳动收入、岗位与专业匹配度、职业发展、工作生活平衡度、就业满意度等内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经验做法,为我国开展就业质量评价工作提供了参考。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完全照搬国外做法并不能有效、科学地度量我国就业质量的真实状况,不利于找到针对性的改进方法。因此,在新时代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开展就业质量评价工作,尤其是对于那些就业质量明显较低的领域和群体,有必要研究确定针对性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进行阶段性评价和比对,找到并不断修正影响就业质量的症结所在,为制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政策预案提供参考。

  重视劳动力资源开发,制定有利于引导人力资本深化的新政策

  随着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人力资本深化可以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我国过去4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更多地依赖资本深化的基本途径,但在未来我国劳动力供给逐步减少的新形势下,继续沿用过去的资本深化发展模式,会扭曲劳动力供求平衡,影响就业质量。从制度上逐渐引导并实现人力资本深化,可以确保劳动者收入随着经济增长同步增长,扭转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偏低的状况,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激发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另外,创新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制定企业工资支付条例,可以有效规制因工资支付问题而影响劳动者就业质量的现实问题。

  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质量衔接,增强经济增长对高质量就业的带动作用

  通常,就业数量的增加是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效应的重要内容。但在客观上,经济增长一方面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带动就业质量的提升。从过去40年的发展经验来看,我们更多地强调就业数量,通过扩大就业战略解决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新时代,相对于就业机会的增加,更应该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即要在实施扩大就业战略过程中创造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让经济政策与就业质量紧密衔接在一起。具体而言,政府在加大经济刺激计划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时,要将工作岗位的质量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在利用优惠政策和扶持性贷款鼓励创业时,要加大对创业环境、社会保险、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帮扶;在利用财政资金补贴中小企业、维持其运转时,要在工作岗位质量、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方面加大监管和扶持力度;在对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时,要同时注重对于就业服务等中介机构的扶持,发挥好它们促进就业质量的桥梁作用。总之,提高就业质量需要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并且要从具体经济政策入手,设计出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主线的政策路径,让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结构转化与就业质量提升并行不悖,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质量的带动作用。

  提高教育和培训质量,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就业质量与劳动者技能水平关系密切,劳动者拥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高质量就业的内生动力。目前,我国各类人才的劳动技能与现代化建设所需还存在差距,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进一步改革教育和培训制度是当下最重要的选择。一方面,要提高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夯实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好高等教育对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真正瞄准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规划好支撑条件和实施步骤。与此同时,对于既有的不能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指导、目标、原则等制度条文进行全面梳理和调整修改,建立新型职业技能培训、激励和评价机制,有效改善技能型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认同感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改善劳动者权益保护法规和职业安全劳动条件,完善政府、企业、工会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加强劳动监察和权益保护,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迫切要求。同时,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和树立职业保护理念,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有效寻求法律和制度保障,加强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另外,国家在鼓励创业,支持新业态发展的过程中,应尽快完善针对新就业形态的准入管理制度,提高新业态劳动者的社会认可度和权益保障水平。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要跟进针对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常态化”的制度设计工作,建立市民化帮扶政策,构建差异化管理工作的新机制,为劳动者提供均等化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总之,应当在立法保护、政策执行、改变固有观念等方面多管齐下,提高劳动者职业认同感,建设人人尽责、平等享有的和谐劳动关系。

  (作者:李长安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娜为上海机电学院副教授)

编辑:尹文卓

图片新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 中国工会普法网 |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 中国职工教育网 |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