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之心:“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当必胜信念点燃希望之炬,英雄的城市和人民从悲痛中站起,肩扛家国责任,一路负重前行。
不服周,不信邪,不差火,是深镌在武汉历史中的性格密码,是武汉人代代传承的精神基因。从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屈原泽畔行吟、忧国忧民;从辛亥革命,到抗日烽火,这座山川形胜、人文荟萃的城市,有过太多文明史上的高光时刻。
不凡担当,往往体现于危难关头,微小细节。
或许是一块“生死牌”的壮烈——1998年夏,特大洪水肆虐长江流域。在武汉堤防要塞龙王庙连日坚守的16名武汉人,在纸牌上大书“誓与大堤共存亡”,搏击风浪卫家园;
或许是一杯白开水的温暖——2008年初,冰雪灾害袭击南方,武汉车站滞留的旅客们,通过人们送来的热水、食物,体察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一座值得用生命捍卫的城市,一群慨然为家园守护的人们。
疫情面前,平凡而无畏的人们冲锋向前、拼尽全力守护家园。
这是一种责任,叫作不负重托,政出必行。
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一场更扎实、更坚决的攻坚战在武汉推开。
2月16日起,为期3天的集中拉网式大排查覆盖全市,力争对“四类人员”应收尽收、不漏一人,发起保卫武汉、保卫湖北的全面总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武汉大刀阔斧推进“十件实事”:坚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加快推进“无疫情社区”创建、做好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服务工作、统筹做好非新冠肺炎病人医疗工作、关爱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关爱抗疫一线基层社区干部、启动滞留在汉人员离汉工作、提早研究启动复工复产、研究改善市内交通出行、未雨绸缪早防范早化解各类矛盾风险。
一件实事就是一种责任,让武汉从筋骨到肌理,都渗出温暖、漾起活力。
这是一种责任,叫作不辱使命,守护生活。
“冰封”的日子里,江城遍地皆英雄。识大体、顾大局的武汉人民以两个多月的自我封闭,坚守在家抗疫的战场。
为了关门闭户的他们,必须有穿街走巷的他们。他们不是商贩,却时时出入商场超市,采买肉奶禽蛋;他们不是病人,却日日奔波医院药房,张罗寻医买药;他们不着羽衣,但依然如天使一般,竭尽所能守护人间烟火。
东湖高新区龙泉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郭斌,疫情发生后就不曾回家,枕戈待旦,日夜轮转;武昌区中南路街办事处干部郭刚勇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治愈并隔离之后,第一时间返回岗位,加倍忙碌;洪珞社区党委“第一书记”黄恒一天处理近300通电话,腰椎间盘突出疼痛难忍,就躺平在地板上,接听居民问询来电、解决群众反映问题……
遍布武汉13个区、7100多个小区的社区工作者,“下沉”到13800多个网格的4.45万名党员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密织社区防控“第一道防线”,因责任而强大,因使命而荣耀。
和社区干部一样,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公安干警的身影。
“居家不能经常下楼,但只要下楼,我就会碰到他。”说起3月22日累倒在岗位上的武汉硚口区共和社区民警吴涌,居民赵淑华就止不住抹泪。
3月18日上午,赵淑华下楼领菜。拎着沉甸甸的一满兜,她一个踉跄,吴涌见状,立即上前帮忙。
3月19日,发放300份爱心菜;3月20日,发放641条三四斤重的活鱼……吴涌手提肩扛,上下全靠爬楼。
“我们多一分辛苦,群众就多一分安宁。”吴涌生前常说。疫线奋战60天,他旧疾发作倒在了凌晨睡梦中。4月2日,他被评定为烈士。
倒下的吴涌身后,是无数个站起的身影,默默坚守,倾尽所有。
这是一种责任,叫作事不避难、创造奇迹。
在武汉疫情最严峻的时刻,面对“一床难求”的危急形势,切断传染源刻不容缓。
武汉需要建起更多医院!一种关于速度的“中国奇迹”,被千万名辛劳的工程师、管理者、工人们倾力创造出来。
不到24小时绘出设计图、数千名工人火速集结、上百台机械同时进场……仅用10天,容纳1000张床位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再用12天,容纳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建成交付。
2月3日形成决议,2月4日动工改建。2月5日,首个方舱医院正式“开舱”。19天内,16座由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建的方舱医院投入运行,1.2万名患者得其所哉。为挽救生命而争分夺秒的中国速度,令世界惊叹。
3月10日,在完成救治使命之后,被誉为“生命之舱”的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截至目前,火神山、雷神山还在为住院患者的生命护航。而曾为此拼过命、淌过汗、流下过热泪的建设者们,历史同样会写下他们熠熠生辉的名字。
这是一种责任,叫作义不逃责、奉献爱心。
公共服务运转骤停的武汉,平时不成问题的每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制约疫情防控的瓶颈。
从来没有哪个时刻,会比现在更需要凡人善举,点滴之力。
曹赟总觉得身上有一种责任。于是,本是建筑设计师的他,摇身成为“武汉是我家”志愿团队车队队长。当形势逐渐向好时,他再度转型,成为武汉金地太阳城小区的志愿者,“为这个我骂过痛过,也为它哭过的城市做点事”。
走到今天,95后小伙张豪和同伴江登临、张帆创立的志愿团队已有200多人,工作也转向第四阶段。从自费购买一百多万只口罩免费发放,到帮助医院对接医用物资,再到帮助社区解决物资供应,直至现在为滞汉人员撑起“暖心伞”,张豪们觉得有越来越多事情应该做、值得做、必须做。他把心里话化作行动,也写在团队的名字里——“武汉精神”志愿服务团。
化身网格员的华中科技大学2017级本科生陈远超、为独居老人换尿布的21岁学生肖傲傲……众多90后、00后在疫情考验下拔节生长、挺身担当,一展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青春风采。用一位“武汉伢”的话来说——“当人们关心武汉痛不痛的时候,我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它站起来。”
党群同心、同舟共济。在这些平凡身影里,很多带头冲锋的,是共产党员。截至3月2日,全国共有31.5万人在上一线前或在抗疫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各省区市和部门(系统)共在抗疫一线发展党员9397名。
有观察者感慨:面对空前的疫情,武汉物资供应有序、市民生活保障有力、社会目标高度一致,这一切,凭什么能做到?
答案,写在170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写在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册页上:共产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谋利益求幸福。
马克思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中国人不崇拜超级英雄,只相信由无数凡人汇聚成的“集体英雄”的力量。因为这样的力量,在险阻面前,我们开山劈石,经受考验;在灾难面前,我们守土有责、守土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