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企业行业分布和劳动者就业离散化和原子化,职工素质利益分层和社会利益差别化明显,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多元化复杂化,劳动关系矛盾和社会利益诉求同频共振。积极调整职能属性、活动领域和服务对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为职工提供维权服务,对各级工会干部依法履职能力提出新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共商共建共享和谐劳动关系,已经成为党政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机制,成为积极回应工会工作“时代之问”的良方,成为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命题。
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价值导向,不断深化我国新时代工会系统改革创新发展
夯实基层基础有助于体现维权服务的实效性,也是增强工会组织力凝聚力的本质要求。无论是在传统产业经济和行业发展领域,还是在现代互联网+共享经济新模式下,既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行“公转”,又要遵循发展规律和认真履职实现“自转”,这都是基层工会开展履职服务的活动单元,也是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彰显作用的重要载体。通过召开会议和开展活动部署工作,构成履职日常事务中的经常性基础性内容,发挥着组织引导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权益作用。
要围绕加快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构建依法协调劳动关系与和谐劳动关系机制,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和会员发展工作,解决企业建会难、履职难和维权难问题,不断增强职工的阶级成员和会员意识,不断增强工会改革动力活力和凝聚力吸引力。要发挥党全面领导群团工作的制度优势,在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展现作为,要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把握政治原则,把党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要在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落实民主政治权利,推动健全保障职工主人翁地位的社会制度安排。要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广泛深入开展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竞赛。要在完善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制度中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强化先进文化对职工的思想引领和人文关怀。要在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需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
要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和谐劳动关系,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把“三个着力”和“五个坚决”的要求落到实处,深化巩固党执政兴国的阶级和群众基础。要激发广大职工投身创新创造的劳动热情,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广大职工的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素质;深化企业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估改进活动,改善企业劳动定额工作标准和职业环境,开展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的舆论宣传,推动实现体面劳动和促进全面发展。加强工会思想、作风、组织和制度等建设,制定工运发展规划和职业提升行动计划,开展社会化职业化多元化干部培训,不断拓宽工会干部从事社会文化服务的视野,着力提升工会干校职校加强干部培训的能力,从一线优秀职工中遴选基层工会干部,不断提升工会干部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努力用优异成绩交上让职工满意的工作答卷。
构建我国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及时化解现代多元显性复杂的劳动关系矛盾
当今国际局势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性经济复苏乏力且局部热点冲突不断,部分欧美国家的民粹主义势力有所抬头,阻碍世界多边主义和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产生不确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劳动和社会保障形势更加严峻,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始终在合理区间运行,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进入攻坚期,劳动力市场成本抬升和职工心理预期变化交织,复杂利益矛盾和社会问题形成堵点痛点。
要把协调劳动关系融入社会治理结构,预防集体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外溢效应,为实现我国高质量可持续的包容式发展模式,完善劳动关系矛盾预警和社会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协同有效化解劳动关系风险的能力。各级工会要未雨绸缪、主动出击,有效协同,坚决落实党中央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大源头参与和宏观维护职工权益的力度,增强劳动保障和社会公共政策的普惠公平性,充分调动党委政府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等力量,深化开展新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活动,引导职工正确对待利益关系格局的调整,依法理性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和维护合法权益,牢固树立利益相关者和社会伙伴意识,在促进企业发展中更好地维护职工权益,成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体面劳动者,成为凝聚社会意愿和人文关怀的社会责任者。
共商共建共享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是增强法治意识和完善社会治理的系统性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都是局中人,要完善维护和代表人民群众利益长效机制,评估判断新时代劳动关系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包括现代网络劳动关系的分类特征和依法认定,劳动关系矛盾多发的制度诱因和分布领域,企业经营管理素质对劳动关系走势的影响,劳动者就业状况造成思想心态波动情况,加快推进全国和地方性劳动立法和法律修订,动态完善劳动保障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完善工资分配和劳动福利制度,积极培养社会契约精神和劳动诚信意识,拓展企业管理者和一线职工的交流,积极营造守法经营和依法维权的劳动法治环境。
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定期开展职工队伍稳定和劳动关系状况调查,包括职业发展前景和社会精神文化需求,及企业劳动管理和职工网络舆情等内容,将劳动争议调处机制主动向基层企业延伸,及时向党委政府和上级工会反映职工诉求,督查各地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调查落实,试行上级代行下级工会部分维权职能,完善基层工会主席的依法选举和权益保障制度。围绕推进劳动关系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加快推进社会经济和劳动关系立法进程,着力提升企业守法经营意识和现代管理能力,使共商共建共享和谐劳动关系成为社会风尚。要加强劳动管理规章和议事规则的民主程序,推动完善企业职代会工作流程和制度规范,职工代表有序民主参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改善职工对企业发展的心理预期和就业心态,增强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内生动力。要加大社会法治宣传和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把化解劳资矛盾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职工普法和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会各项工作,建好用好职工法律援助和公益律师队伍,积极实施送法律送知识送服务到基层职工活动,放大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为各类职工依法维权提供便捷的“绿色通道”,不断减低守法经营和依法维权的交易成本。
健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年度报告新型披露制度,加大基层政府劳动行政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着力解决好依法维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引导企业强化公共安全和职业健康制度意识,依法保障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尤其是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和职业健康权益等,源头参与涉及职工切身权益政策的制定实施,不断增强依法履职、依法建会、依法办事能力,努力把劳资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公布工会依法履职规则流程和责任清单,完善职工法律服务规范化和制度化项目管理,使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成为社会发展新常态。
建设和谐诚信廉明亲和的企业职工文化,有效凝聚企业职工利益共同体意识
企业是工业文明和产业经济集合的组织形式,是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场所,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治理结构,离不开企业作为实体经济主战场的作用,企业同时是传播劳动价值和社会文化的支点,相对于现代企业资源配置和法人治理结构而言,企业硬实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状态资源,软实力则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战略诸要素,是有长期影响力和内敛约束性的文化力,包括企业组织模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管理科学、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品牌战略、社会公信度、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谐指数等。硬实力与软实力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并形成螺旋渐进过程。
企业市场竞争除了硬实力的有形载体竞争,软实力比硬实力更具持久性,更具影响力。和谐诚信廉明亲的企业职工文化是催化剂,作为现代管理理论及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运用,企业职工文化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时代产物。实践证明,企业哲学、精神和价值观构成企业文化核心,在提高管理效率和提升竞争力作用更加明显。职工文化是与企业文化相对应的文化形态,职工文化是以职工为本的现代企业治理模式,是关于职工素质管理和行为提升理论。先进企业文化围绕制定发展战略和加强绩效管理,在完善管理环境和创新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发挥职工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主体地位,注重提升职工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素质,这是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和谐包括利益精神制度和谐三个维度,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跃升,不仅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及先进企业文化理念,也离不开职工素质提高和职工文化塑造。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是正和博弈,是企业管理效能和职工素质的有效竞合关系。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造就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和谐诚信的职工文化打造以人为本的优质企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结合。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和谐诚信廉明亲的企业职工文化,把提升职工素质融入“第五个现代化”,充分发挥企业职工文化的引领力和驱动力,不断提升职业技能素质和改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职工对企业发展愿景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职工建功新时代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各级工会要加强职工文化教育活动阵地建设,把企业职工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成为企业职工文化的构建者和推动者,开展寓教于乐的企业职工文化体系活动,推动职工践行核心价值观和共同道德观,宣传和弘扬团结奋进和昂扬向上的主旋律;要把提升职工素质作为根本维权手段,把职工文化作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作为消解职场压力和缓解人际紧张的良方,不断满足现代企业管理中职工精神文化需求。企业职工文化有助于加强思想文化认同,帮助职工升华职业梦想成为企业精神守护者,使诚实守信和创新守正成为职业操守,不断激发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和砥砺前行。要发挥门户网站、新闻媒体和宣传阵地作用,推动传统和新兴网络媒体的融合式发展,促进企业职工文化的高度融合和契合,着力提升市场就业能力和完善职业生涯设计,不断增强职工的劳动荣誉感和职业认同感,丰富和改善职工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凝聚职工智慧和力量。(文/江苏省总工会 钮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