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工时评:关于“地方政府出手救楼市”的思考
本网评论员 赵昂
面对楼市的疲软态势,部分二三线城市的地方政府开始调整和松动原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例如广西南宁市就松动了其限购政策,允许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市户籍居民家庭可参照南宁市户籍居民家庭政策在南宁市购房。还有一些地方则采取了刺激措施,江苏无锡市出台规定,在无锡市购房达60平方米以上,且在本市有稳定工作的人员,准予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落户。
这些调整和松动原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措施,被一些网友和专家们解读为“地方政府在出手救市”。而地方政府该不该救楼市,正在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不少持币观望者担心政府救市后,房价会继续上扬,自己的买房梦就会越来越远,而一些业内人士则担心,如果地方政府迟迟不出面救市,由于房地产关联行业过多,不仅房地产相关行业难以重振,地方经济也会面临下滑风险。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楼市冷热与其财政收入多寡存在不小的关联,房价上涨可以促使地价上涨,而上涨的地价则会带来地方土地收入增加。以北京市为例,该市2013年地方税费收入为3100.3亿元,而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则高达1821.8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125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4.6%,而当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为129143亿元。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可想而知,越是经济发达的省份,由于财政开支较大,往往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也就越高。中国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浙江省为全国土地财政依赖度最高的省份,而该省也恰恰是此次楼市降价潮中,出现降价城市最多的省份之一。
不过,对于地方政府的所谓救市措施,其实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将旧有的调控房价的行政手段退出,比如广西南宁。事实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商品房作为一种依靠市场定价的商品,理应通过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因供不应求而导致的价格上涨。对于行政手段的退出,应当被视为一种“理性回归”而非单纯“救市”。
而另一种救市措施就是出台政策,对买房者进行各种额外优惠,比如江苏无锡的“60平方米入户”。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这样的措施会增加购房需求,影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最终可能导致房价偏离原本的趋势。如此的救市措施应当三思而行。
但是,并非所有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都需要用商品房来解决。也就是说,不管未来楼市如何变局,地方政府的首要考虑问题不是该不该救楼市,而是如何加大自身行政区域内的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共有产权住房的建设力度,并完善这些房屋的分配、保有、流转和退出机制。因为后者,才是实现老百姓“住有所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