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工时评:高职院校缘何遭遇生源危机
本网评论员 赵昂
本月是开学季,但许多高职院校却面临生源危机。以陕西省为例,今年共有1237所高职院校在该省投放了12万个招生计划,但最终投档成功考生只有8.4万人。597所文史类高职有139所遭遇零投档,640所理工类高职中,零投档院校高达181所。(据《中国青年报》8月25日报道)
陕西的情况并非孤例,今年安徽、海南等省也出现了大量高职院校零投档现象。照理说,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本是市场所需,为何却遭遇生源危机?
造成高职院校问津者寡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来说,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各地高等教育录取率不断提高,多个省份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90%,以出现有高职院校零投档的海南省为例,该省去年高考录取率高达93.6%.如此高的高考录取率,使得本专科院校的入读门槛降低,考生和家长在高职与本专科院校之间,更多地选择了后者。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就业压力随之而来,而一些技术较好的高职生,就业机会和入职工资甚至高于本科生,但为何考生们依然不愿选择高职呢?
在我国现行人才管理机制下,本专科院校毕业生是准“干部身份”,凭借“干部身份”,毕业生可以报考机关企事业单位,考入后按专业技术层级或行政层级安排岗位,并有稳定的晋升机制。而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准“工人身份”,高职生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论是职务还是职称,其晋升体系尚不明确。
而对于高职院校自身而言,其培养模式也存在问题。许多高职是由过去的中等职业学校“晋级”而来,其师资和配套设施并非尽如人意。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将学生的培养侧重点过多地放在知识传授上,忽略了技能培养,在学科和课程设置上重学术轻技术。结果将自身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作用与本科院校培养学术性人才的作用相混淆。目前,有接近半数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文史类,而文史类专业与技能型人才又有多大关系呢?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对本科院校进行分类管理,从“985”到“211”不一而足,一些研究型院校也因此脱颖而出,成为培养研究型人才和进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但是,在高职领域,却并没有区分管理,也缺乏对一些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的资源支持,未能塑造出一批有试点意义的高职名校。
高职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其发展和本科院校同样重要。如果高职院校长期处于“低人一等”的角色,难以分配到更多教育资源,问津者寡,那么,未来将由谁来托举起中国制造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