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从“是否降息”争论说开去……
//www.workercn.cn2014-09-19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从“是否降息”争论说开去……

本网评论员 曹茂竹

  自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以来,由于工业增加值等若干经济数据未达预期,关于是否该采取降息等强刺激政策的讨论再次升温。虽然在过去几个月类似讨论屡见不鲜,两大官方媒体的加入却使这场“论战”看点十足。

  9月16日新华网发文称,“期望政府采取降息等强刺激政策”的悲观论调是对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改革的不信任;17日,人民网发表评论《降息不是改革的对立面》。“针锋相对”的观点引来不少围观,究竟该听谁的?

  严格来说,两种观点称不上“论战”,因为所谓的交锋点“降息”,说的并不是一回事:新华网指的是“全面降息”,而人民网则是“定向降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全面”和“定向”的背后,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取向。

  纵观今年的货币政策,政府实施了两次定向降准和一次定向降息,二季度央行发放一万亿抵押补充再贷款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住宅金融事业部。从实施手段来看,均采用“定向”投放,这与政府一直以来的货币政策基调一致:“滴灌”而非“大水漫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日与出席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对话交流时曾表示,中国会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稳定总量的同时要进行结构性调控,也就是实行定向调控。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政府“定向调控”的政策主张没有改变。

  不仅如此,可以预期,未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定力,全面降息或降准实施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中央反复强调 “新常态”,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一大任务就是通过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改善民生以及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替代已经式微的传统产业和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焕发经济增长新活力。“调结构”必然伴随着资源的重新配置,“定向调控”的货币政策,正是把资金精准投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依赖的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反观“全面降息”的论调,无疑是重走老路,与改革意图背离。

  另一方面,央行每一次顶住压力,采取刻意回避全面降息的货币政策,都进一步印证政府的改革定力,强化着不会全面降息的预期。近日,央行对五大行进行5000亿SLF的传闻初步得到证实;与此同时,18日央行下调14天正回购中标利率,意在通过利率传导机制,释放融资成本降低的信号,减缓经济下行压力。这些措施,均是手段温和的定向宽松措施,有利于在约束信用扩张的前提下降低债务成本、缓释风险。

  其实,从两大官方媒体的“论战”,我们听到的是同一种声音:在中央保持改革定力的决心下,定向宽松无须大惊小怪,而全面降息不可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