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焐热沪港通不只需要时间
曹茂竹//www.workercn.cn2014-11-21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焐热沪港通不只需要时间

本网评论员 曹茂竹

  沪港通筹备历时7个月,于11月17日“千呼万唤始出来”,表现却不及预期。除开通首日沪股通130亿的单日交易额度全部用尽外,开通三日以来,沪股通与港股通的交易额度持续下滑,19日全日使用额度仅分别为26.2亿元和2.53亿元,行情降至冰点。

  作为沪港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一项新尝试,沪港通被寄望于激活长期陷于低迷的A股市场,加快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然而,如果沪港通寡淡的交易态势一直持续,意味着沪港通对于A股市场的提振作用恐将难以兑现。

  对于骤冷的沪港通行情,不少人从交易成本、制度差异、投资者结构等中找原因,并表示长期看好。固然,在沪港通试点期间,交易环境的完善、投资者的培育绝非一夕之功,但这些还远远不够,“焐热”沪港通不只需要时间。

  有人认为沪港通遇冷验证了“利好兑现反成利空”,如果就沪港通作为境外资金进入A股市场的渠道这一意义上而言,恐怕的确如此。沪港通尽管相比QFII、RQFII等优惠不少,但并不是两市互联互通的唯一路径,而且试点初期在门槛上、投资标的上限制颇多。

  其实,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渠道没那么重要,价值才是王道。即便在沪港通开通之前,那些足够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已经能够驱使资本突破重重阻碍,不惜绕道而行。反之,当市场缺乏投资价值时,即便制度完善、渠道畅通,投资者也可能不买账。更有甚者,当中国经济发展不足对资本市场开放形成有力支撑时,可能会造成“橘生淮北则为枳”,即便是崇尚价值投资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后,难保不会转变成投机资本。

  沪港通“见光死”也说明,通过开放投资渠道释放的利好终归有限,带来的热度只是一时,如果要维持沪港通长期交易活跃,形成对于A股市场的长期利好,则要重新审视“价值洼地”的含义,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对于A股市场来说,如果说沪港通开通之前的利好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相对封闭导致的A股部分投资标的价值低估,那么在沪港通开通之后,当流动资金涌入将这块“价值洼地”填平之后,新的“价值洼地”会是什么呢?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改革的推进,资本市场制度改革、自贸区的设立、国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都将为A股市场带来政策利好。不过,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面对国际市场的资本竞争,A股市场必须成为能够吸引全球资本的“价值洼地”,这离不开中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

  日前,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乌镇,这毫无疑问地宣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就在大会召开当天,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国产软件、通信服务、网络安全、移动支付的概念股纷纷上扬,生意宝等9只涉及互联网的个股涨停。投资者用行动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投了诚实的一票。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认为,“沪港通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安排”, 并以“煲汤”来比喻沪港通,应慢慢煲。然而,焐热沪港通不只需要时间,还应高瞻远瞩,放眼全球资本市场,支持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这远比沪港通本身的意义更为重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