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2月12日,广东、天津、福建三地自贸区建设获得“准生证”,自贸区扩容消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得以确认:“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据12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
伴随着我国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各地申请自贸区的热情高涨:全国有20多个省份正积极筹备申请自贸区,重庆、武汉、西安、云南等省份以其区位优势被看好,甚至一些贸易量不大的内陆身份也纷纷来凑热闹,自贸区“准生证”炙手可热。
自贸区“准生证”含金量有多高?以上海自贸区为例,成立一年来多来,已有283个项目落户,共新设企业12266家,超过了原保税区20年的注册总量,就业人数随之翻了一番。而上海自贸区写字楼的租金,相比自贸区成立前的租金水平上涨了近一倍。
然而,“物以稀为贵,多者则贱”,自贸区“准生证”并非越多越好。
首先,从中央的层面看,“试验区”有一个就够了。李克强总理曾表示,“既然是试验,就是在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允许试错,允许进一步解放思想,去试、去闯”。设置为数不多的自贸试验区,简政放权、负面清单管理、金融服务业开放、完善政府监管制度等释放改革的红利,将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足以形成“洼地”效应。不仅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节约了成本,控制了风险。
何况,上海自贸区仍存在不少争议,盲目扩围失之稳妥。例如负面清单目前的版本仍存在涵盖面过大、分类定义不清晰等问题,国企、民企、外企之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完全建立,金融改革落地的政策低于预期等。有分析认为,此次新入围的津粤闽自贸园区,将能解决上海自贸区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客观风险相同的背景下,此说法缺乏说服力。
其次,从地方政府的层面看,当前全国各地申请自贸区的热潮,有点大干快上,过了这村没这店的味道。自贸区概念提出后,地方都想乘政策东风,抓住发展机会,这样一来,自贸区就成了一个筐。如果任由自贸区扩张,申请不到的反而吃亏,当各地不顾自身实际情况都要来分一杯羹,“跑步钱进”会不会再次上演?这样看来,对于部分试点经验采用全国直接铺开的方式,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形成可供复制的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反而更公平一些。
所以说,“试验区”贵少贵精。就有学者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一期改革任务给的期限是3年,3年之后还要进行哪些改革尚未知。如果全面开花,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没有试验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