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王宪
//www.workercn.cn2015-03-09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近日,在各种媒体上“创业”一词热度陡增;与其相同的,“创新”出现频率同样达到新高。溯其源,都与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创新”一词几乎贯穿政府工作各个方面,显示了本届政府将创业创新紧密结合的工作重心。报告把“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当作“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要措施,作为做好2015年政府工作要把握好的三个重点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以善于仿制见称于世。国民羞愤于这一评价,虽然见到标有“made in china”做工考究的产品也惊喜和自豪过,可是,转眼就被兜头而来的“国际市场廉价商品”、“地摊货”冷水所浇蒙。

  曾几何时,沧海桑田。中国在国外的建筑、能源等市场频频中标,尤其是高铁,不仅技术毫不逊色,速度更是超过发达国家,连英国和美国都有意引进中国的整车和技术,着实让国人感受到什么叫扬眉吐气,感受到创新的无穷魅力。

  对此,喜悦和称庆合情近理。但是,清醒的认识更必不可少。因为在高技术方面,我们占据的份额毕竟还是不多,大量的产品和进出口贸易额还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因此,要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富国强国的中国梦,有必要将创新视作必由之路、动力之源、竞争之本,把创新摆在与改革开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量,同时让创新大大充实改革开放的内涵,争取让“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双翼早日腾飞。

  中国人并不缺乏创新意识,再艰难困苦,都会省吃俭用,留出积蓄以备不时之需,其中就包含通过创新摆脱贫穷落后的愿望。正是这种预防不测、锐意创新的精神和做法,使其积累出庞大的储蓄财富,起到财政后备军和蓄水池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调查得知,大学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和海归人员三种人群名列创业创新的前茅。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上述三种人首先受到冲击。他们的创业意愿,某种程度上是就业和生存所迫,是被动的。怎样使他们的创业意愿变为主动,靠的是创新意识和项目的驱动。这些,对初涉社会的群体有些勉为其难,政府和社会有必要加强扶持和引导,不使他们商海“呛水”冲动消失,从此谈“创业创新”色变。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已经被政府所洞察,并表示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事实也正是如此,去年两会后生效的有关文件简化手续降低注册资本,上半年就使176万家企业注册登记,比前年同期增加68%;2014年,全国创新投资1.2万亿元,占了政府支出的4.41%,中国的论文数量是全世界第二,专利数也是全世界第二;最近美国智库发布“发展最快城市”榜单,中国包揽了前十名中五席;同一天,由于通胀和失业率都处于低位,中国被彭博新闻社在15个调查对象中列为第七幸福经济体,位序比前一年提升两位。这些,无疑都与创新密不可分。

  期待一切社会元素都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人们在经济转型中通过创业创新实现自我,奉献国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