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失衡是由来已久的历史性问题。对于乡村教育资源匮乏这一问题,《中国青年报》6月15日的一则新闻,给出了这样的数字:在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测试中,省城教师得分78.95分,乡村教师只有38.4分。对比如此鲜明的一组数字,将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量化,颇有些触目惊心。
城乡教师教学水平存在差距可以理解,然而,38.4分,远远不到及格线的这一数字还是让人不禁对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又增添了几分担忧。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桥梁,教师自己尚在惑中,何来解之说?教师授课时的“差之毫厘”,带来的很可能是学生理解和应用上的“谬以千里”。
有人说,既然乡村学校教学质量差,为何不“一关了之”?诚然,整合教育资源,撤销部分乡村教学点,在城镇集中教学也是一种解决之道。然而,这种舍近求远的“走读”式求学模式,一方面会加重城镇学校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也将加大教育成本,带给乡村家庭更大的经济压力,在某些地区有可能造成更多的失学辍学现象。因此,“一刀切”的快捷方式,并不适合当下的国情,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教师教学质量的巨大差距,不利于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乡村教师的素质,从而拓宽乡村孩子的未来之路,将教育公平向前推进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受物质待遇、发展空间等条件制约,乡村学校人才引进困难而流失频繁,必须想方设法筑巢引凤,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首先应筑引凤之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先决条件便是提供特定的优待条件。对良好生存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合理追求,是人之常情。乡村学校想要吸引良师,除了要提供合理的薪金待遇和福利条件,也要有一定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相应的职称待遇,让乡村教师在此安居乐业。
同时要砌师德之基。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尽管,在眼下这个颇为崇尚物质和习惯了浮躁的时代,“师德”一词显得有些单薄,却是毋庸置疑的破题之匙。任何时代,对于教师师德的培养不可放松,这应该成为教师培养道路上贯穿始终的重要一课。如果没有沉甸甸的师德和教育责任感的“牵挂”,乡村教师的“心”没有静下来,即使人留了下来,即使已经为他们提供优厚的条件,在比较之下,乡村的教育工作恐怕也会成为被抛弃的选项。人员频繁流动,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持续性都得不到保障。唯有心的挽留,才能使乡村教师真正留下。
令人欣喜的是,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包括了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措施。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扶持措施,将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让乡村孩子们拥有“知识改变命运”机会的第一步,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一步。
话题圆桌:“教师收礼”的现实与理想 2010-09-01 |
中工时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民... 2010-11-24 |
中工时评:以社区建设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 2011-02-25 |
话题圆桌·全国两会特别专刊:全民医保,你... 2011-03-11 |
中工时评:技能比赛的衍生效应更值得重视 2012-12-31 |
中工时评:农民工市民化不妨从孩子上学开始 2013-03-11 |
中工时评:是什么让企业和职工站在一起? 2013-10-14 |
中工时评:点燃职工创新热情 实现“中国梦” 2014-12-30 |
一周看点:09春运方案出台 2008-12-11 |
一周看点:向改革开放致敬 2008-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