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中新社报道,日前,武汉大学2015年录取通知书亮相网络,其竖式排版、题签、毛笔字体、龙腾鱼跃纹镶边等元素,被网友质疑抄袭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录取通知书。武大负责人表示,大学向传统文化致敬成了一种新风潮,但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使用的素材都是直接从公共资源中调用的,所以才会有大学录取通知书“撞脸”的情况发生,通过此事正进行反思,今后会加大独家专有的元素设计。
通知书上贴着树叶标本,以长幅漫画的形式介绍校园生活大学……作为递给新生的第一张“名片”,时下个各高校都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上下足了工夫,不仅要凸显学校特色,还要比创意、拼心意。多所学校的通知书展现了创新元素,竹简、芯片等都成了通知书材质,更有利用诗词、书法等表现方式来传递中国味儿。
可见,录取通知书借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元素,确实已成为流行趋势。武大也好,人大也罢,想必不外乎都是如此的良苦用心,即使风格稍有类似,恐怕更多是巧合,说抄袭也许言重了些。报道中也说,平面设计专业人士认为“抄袭”一说不成立,称两校的录取通知书在细节设计上存在很大差别。况且两所院校都算是国内家喻户晓的名校,一旦陷入抄袭门,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滋味肯定不好受,冒着如此大的代价和风险抄袭,实在划不来。
如此看来,武大之为多半是无心之举。而事件之所以引起一场风波,网友的敏感神经是一方面,也有涉事学校师生的荣誉感在起作用,当然,可能也不乏一些人对名校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因素。
就公众的敏感来说,在类似事件中动辄草木皆兵,大抵还是源于公众对顶尖院校的信任和期待,名牌大学就要有名牌大学的样儿,要做榜样有担当,一旦稍有风吹草动自然容易被吹毛求疵。此外,时下大学学术抄袭等有违诚信的事件屡见不鲜,社会上也有不少人打着创新的幌子行剽窃之事,大言不惭地奉行着“拿来主义”。这些,也无形中加重了公众对“诚信”、“创新”的质疑与焦虑。
对涉事高校来说,深陷“抄袭门”自然有些尴尬,于是唇枪舌战、奋力维权,武汉大学在官微发布长文《我们到底像不像?一种文化传统,两校个性表达》,条分缕析地阐述了两个版本的通知书在形式上的“撞衫”并不能否认武大版通知书理念的独特性和设计的独立性。中国人民大学虽尚未作出回应,但该校本科招办在官方微博上置顶了有关去年录取通知书的介绍。事关学校声誉,第一时间做出表态,进行危机公关,两校都不敢有丝毫大意。
录取通知书“撞脸”其实并不可怕,今后如何避免再次发生类似尴尬或许更值得思考。对高校来说,除了被质疑时拥有一定的危机公关能力和技巧之外,平日里,在确保自身做到创新无水分之外,学会用专利来保护自身的创新成果、尊重已有的创意实践等,无疑更有必要。进一步说,除了在校徽、校训、宣传片、通知书等“面子”上做文章之外,我们的大学若能更多地致力于自身综合实力水平的提升,用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办学特色说话,将更有助于让公众从源头上消解对创新的焦虑,也会对名校多一分平常心。
中工网评论频道投稿须知 2010-10-12 |
话题圆桌:高校长跑“指纹打卡”背后的乱象 2010-11-17 |
话题圆桌:是什么促使大学生药家鑫先撞后杀? 2010-11-29 |
聚焦:以生命的名义,严惩酒后驾驶 2009-08-29 |
钱桂林:看职工“脸色”行事 关注职工情绪... 2012-07-18 |
中工时评:提高技能的现实意义 2012-12-31 |
中工时评:让法律成为劳动者权益保护神 2015-03-09 |
一周看点:2008,见证公民精神的成长 2009-01-04 |
一周看点:三峡明珠塔的倒掉 2009-01-12 |
一周看点:向改革开放致敬 2008-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