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轻视社会效益,媒体如何自处?
吴迪
//www.workercn.cn2015-12-04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山东高三女生穿比基尼“清凉上阵”备战艺考——据媒体报道,12月2日,山东省潍坊市区一家艺考集训班上,“模特”们正在加紧训练备战2016年艺考。不少高三学子聚集在这个集训班上,进行形体、舞蹈、化妆、表演等科目的训练。

  “艺考季”即将来临,各地各专业考生纷纷进入最后筹备阶段。不同的专业,相应准备也不同。比如新闻中提及的是“模特专业”考生,集训班要求穿比基尼登台,或许有更深层的考量,如锻炼在舞台上镇定自如、从容优雅的心理素质。而新闻报道除了标题打眼,全文只字不提考生为何穿比基尼。媒体对艺考除了关注“一字马秀软腰”“裹军大衣秀美腿”外,有分量的报道并不多。

  在一些热点议题的新闻报道中,不少媒体“另辟蹊径”、不顾社会效益的新闻和标题俯拾皆是。在媒体激烈竞争的现实语境下,轻视社会效益,媒体无异于自掘坟墓,未来将如何自处?

  比如,刚刚过去的“世界艾滋病日”,期间不少媒体刊发诸如“我省艾滋病年增2000例,学生、干部感染者增长快”“新增艾滋病例九成男男同性传播”等消息。这是事实,却非主题,以偏概全或夸大某一个点,其实是将艾滋病与特殊群体划等号,容易造成群体性的污名化。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反而不利于防艾工作的开展。

  再如,前不久的“警察不敢抓狗”事件,一些媒体铺天盖地报道此事,却无人及时向当事警察采访求证。最后发现,是单方信源说了谎话。媒体轻率、愚弄大众只是一个层面,更深一层则是对警察群体形象的损害,而造成这种民众与警察之间撕裂与隔阂的后果,往往是事后诸多正面报道也很难弥补回来的。

  对这些媒体而言,报道了事实(或部分事实)的同时还名利双收,确实“完美”,但趋利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驱使这些媒体的新闻业务向“黄色新闻”靠拢,而美丑不分、舍本逐末的内容又能在短期带来可观的名与利,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不顾社会效益、“唯恐天下不乱”的新闻,使受众的价值认同、社会认同遭到扭曲,其本质已经不是新闻失实的问题,而是人文价值和理想信念的缺失。

  今天,我们的媒体需要树立公共意识,要致力于培养公众的思考力。在强调“社会责任论”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媒体心中要有“公共”,并服务“公共”。

  媒体是社会之公器、社会之良心,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社会效益让位于经济利益,当不择手段取代实事求是,这些媒体被受众抛弃,只是时间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