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有两则“钓鱼实验”的新闻,都发生在成都。一是某燃气企业董事长在群里发红包,测试员工上班时间是否违规玩微信,结果抢得最快的3名员工被各罚500元;二是某小伙用丢钱包的方式在街头试探人性,并暗中拍摄,结果27次中有6人未归还。
如此“钓鱼实验”,测试结果真能说明问题吗?第一时间抢了微信红包,就一定是上班最不认真的?测试中拾金不昧者甚少,就能总结出时下人心不古、道德滑坡了吗?
我看未必。一则拍脑袋搞出的“钓鱼实验”,在样本容量和测试频次的科学性、合理性上显然有待商榷,二则一旦如此“钓鱼”手法被人们识破进而产生免疫力后,难保一些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不会视而不见、见怪不怪,甚至无厘头地不按常理出牌。
可见,“钓鱼实验”并没那么好玩。
其实,类似“钓鱼实验”在法律有一定争议。公司处罚抢红包的员工,应遵守现有的相关劳动法规,如果说罚就罚、想罚多少就罚多少,显然太过随意,有违背法律之嫌。而街头的人性试探中,如事后当事人不被告知真相,则涉嫌欺骗,加之未经当事人同意就发布视频,更是对当事人的侵权。
从道德层面看,“钓鱼实验”打着道德测试的幌子,但测试本身却丧失了道德底线,目的的正义性掩饰不了手段的非正义性,暗处设“计”的做法不高明,不仅愚弄了公众,某种程度上说是对良善之心的玷污。
从长期效果来看,假装发红包看有没人来抢,假装掉钱包看有没人捡起归还,假装跌倒看有无人来扶……类似的“钓鱼实验”用多了,难免会成为现实版的《狼来了》。如此发展下去,真正的求助者可能无人来帮——天知道是不是又在“玩测试”;在餐馆菜品里吃到异物,也难保不会被“美化”成情景实验——人家可是在“测试顾客的忍耐力”。
当“钓鱼实验”多了,甚至被一些人当作新兴的“城会玩”,也许,社会的信任危机会将加剧,甚至助长人际间的冷漠——但愿这是杞人忧天。
中工时评:女职工“特别规定”彰显了啥? 2012-05-09 |
中工时评:提高技能的现实意义 2012-12-31 |
中工时评:从一个房地产商的彷徨谈起 2013-02-22 |
中工时评:我们必定能从灾难中汲取更多 2013-04-22 |
中工时评: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须从用心服务... 2013-08-20 |
中工时评:是什么让企业和职工站在一起? 2013-10-14 |
中工时评:“互联互通”改变中国发展格局 2014-11-21 |
一周看点:2008,见证公民精神的成长 2009-01-04 |
一周看点:三峡明珠塔的倒掉 2009-01-12 |
一周看点:向改革开放致敬 2008-12-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