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清理“僵尸企业”要让市场说了算
赵剑影
//www.workercn.cn2016-01-12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去产能排在第一位。而去产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处置好 “僵尸企业”。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多集中于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持续亏损、产品附加值较低、行业产能过剩,是“僵尸企业”共同特征。从2008到2011年,我国产能过剩、入不敷出的亏损企业数目迅速增长,但实际依法破产清算的远低于亏损企业增长的速度。这些企业的生产不仅自身亏损越来越多,还侵害行业竞争对手的利益。

  应当注意的是,现在“僵尸企业”并非个别现象。A股市场上也屡见不鲜,国有企业中有它们的身影。拿钢铁行业来说,与8年前相比,不少钢产品的价格都低于白菜价……钢铁行业步入寒冬,企业数量却有增无减。产能过剩行业都面临严峻的形势,企业经营效益不容乐观。

  一般来说,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僵尸企业”本应该没有生存空间。然而,为什他们非但没有被淘汰,似乎还活得很好?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凭借非市场化因素生存——依赖政府补贴、银行续贷存活下去,市场机制对其不起作用。其本质是借助政府伸长的“手”,扭曲了要素的配置,导致市场失灵。

  根据市场价格形成原理,应退出而没有退出的生产者大量存在,会拉低市场价格到不合理的区间,使竞争力强的企业不能获得相应的利润,形成‘逆淘汰’。实际上,还应当考虑到“僵尸企业”占用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使得有限的资源没法投入到新兴产业中去,还可能带来信用风险,传导到其他领域,引发结构性矛盾。

  这些企业的长期存在,除了以上因素,还有地方政府推波助澜的原因。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会上升,税收会减少,这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希望通过阻止企业破产,维持经济繁荣、税收稳定的假象。在实际经济生活中, 政府救助“僵尸企业”并向银行施加放贷压力的情况并不少见。银行在政府背书的情况下,也会给“僵尸企业”继续放贷。

  此举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连续攀升和“僵尸企业”问题的日益恶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或许不足以影响银行业资金的流动性,却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地方资源配置。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导致贷款流向“僵尸企业”,优质的企业拿不到贷款,需要面对高额的融资成本。

  因此,清理“僵尸企业”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必须要啃的“硬骨头”。但目前一些地方对“僵尸”企业的治理,根本没有考虑企业未来的生存状况,只是一味地进行“输血”,投入完全变成沉没成本。因此在治理时,应进行分辨、引导,对于不能救的企业,走破产清算的司法程序,对于能救的企业,走破产重整的路径。打破政府“输血”式救助,必须让市场说了算,这样才能保证经济运行的健康发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