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两会快评”之九
中工时评:职工分流安置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贺少成
//www.workercn.cn2016-03-07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3月6日,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介绍说:5年之内,钢铁产能要去掉1—1.5亿吨,3到5年内,煤炭产能要退出5亿吨,还要减量重组5亿吨。

  化解产能过剩,有多少职工需要安置?在两会前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需要分流安置的煤炭系统职工是130万人,钢铁系统职工是50万人,大约共涉及到180万人。

  那么问题又来了:180万职工背后有多少家庭?牵涉多少老人和孩子?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

  显然,这是一个庞杂、繁琐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原党委书记颜辉委员对此就深有感触,他在谈起去年参加的一个对百年老矿企业经营形势和职工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时说:“数万职工,背后是十数万人的家庭,而企业非常困难,显然无力承担如此多人的安置。”

  中央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工信部副部长冯飞透露,中央政府决定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资金规模是两年1000亿元,用于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的职工安置。

  宏观布局有了,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一个一个实际的问题。而各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职工分流安置更是千差万别,这考量的是地方政府、企业和工会等各方解决问题的智慧。

  中央提出了4种安置方案:企业内部安置、内部退养、转岗就业创业、公益岗位托底。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方案,都需要企业内挖潜力、外疏通道,依据职工的现实情况给他们一个最佳方案和出路。

  工会的作用显然不可或缺。职工安置方案需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中央下拨的专项奖补资金,也应在工会的监督下做到公平、公正;而职工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再就业培训等一系列善后措施,显然也离不开工会的帮扶。

  地方政府的托底作用同样毋庸置疑。对于不少处于关停并转阶段的“僵尸企业”来说,完全指望它们来完成职工的分流安置显然不太现实,这就需要政府发挥托底作用: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金;对符合救助条件的职工应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

  “中国不会出现第二次下岗潮!”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的话掷地有声。

  但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1000亿元的奖补资金规模,显然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保障职工分流安置的平稳过渡,需要社会各方动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