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两会快评”之三十一
中工时评:精准扶贫必须因地制宜
赵剑影
//www.workercn.cn2016-03-14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精准扶贫成为“2016年重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3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又强调要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事实上,“脱贫”一直是今年“两会”的热词。摆脱贫困亦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强调各地要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应该看到,经历了30多年的努力,我国扶贫事业已进入到攻坚克难的阶段,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想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好,要因地制宜、找对路子。扶贫的思路要对,扶贫的方向要准,要真正帮扶到需要的人。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要改变“输血式”传统扶贫模式。要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过去的扶贫理念比较粗放,普遍问题中存在个性。一些地区在利用扶贫资金时“摊大饼”。中央一再提及“精准扶贫”,这就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让各地因地制宜地选择脱贫路径。所谓精准扶贫,就要有实事求是的定位和实事求是的措施。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条件有所差异,不能都照一个模式去做。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也各有不同,唯有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在核心的问题上,扶贫是共识,但方式方法应当是多样的,政策也应该有差异。

  “精准扶贫”的细胞在村、户,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扶贫的最终目的不仅要帮助农民群众从资金上“脱贫”,更要从思想上、技能上、可持续发展上脱贫。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辛勤劳动来实现,扶贫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村民对接,发挥村民的原创性。同时,还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勇于担当村级带头人,研究实施用创新方法来激活农村“细胞”,带领贫困村“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输血”与“造血”的结合,要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体现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它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

  应该提醒的是,精准扶贫的顺利推行依然面临考验和阻碍。扶贫不是作秀,更不是瞎子摸象,不能一味地照搬成功模式,把所在区域的短板作为优势发挥出来,没有创新,只能越扶越贫。只有解民所需,找到症结所在,因地制宜、各个击破,才能少走弯路而事半功倍。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