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5年8月29日,在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后,中国队选手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和莫有雪(从左至右)庆祝获得银牌。图片来源,新华社。
体育兴国运兴,少年强中国强,一部新中国体育70年发展史,生动而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曾经何时,“东亚病夫”的耻辱深深地印入每个中国人的脑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的实施,让体育事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从容国团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到陈镜开打破第一个世界纪录,从罗致焕为中国夺得第一个冰雪项目世界冠军,到王富洲等人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中国体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向世界发出了新中国的声音,一举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在回归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后,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竞技体育更是走上了快车道: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首次成为亚洲体育老大,1991年北京首次举办亚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首次跻身金牌榜前三,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首次举办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又将和张家口联合举办冬奥会……70年砥砺前行,中国体育从昔日的“东亚病夫”一举变为世界体育大国,而今正昂首阔步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
新中国体育70年,是一部凝聚民族精神,激励各行各业振兴中华的历史。曾经何时,“女排精神”成为中国最强音,“唱响”全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1981年3月20日,中国男排在世界杯预选赛上绝地反击战胜韩国队,拿到世界杯参赛权,更是让青年学子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至今仍未过时的时代精神的标志。竞技体育对于人心的凝聚和民族精神的激励,常能起到这样立竿见影且无可替代的作用。今天,随着竞技体育水平整体的提升,我们可能不再会为奥运金牌数量的多寡或金牌榜的座次升降而纠结,但依然会为苏炳添成为首位打破百米10秒大关的黄种人而欢呼,为中国女排拿到第10个世界冠军而骄傲。这,就是体育的精神力量。
新中国体育70年,也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体育,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的历史。体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70年来,在竞技体育突飞猛进的同时,全民健身也得以蓬勃有序的开展,尤其在北京奥运会后,全民健身更是得到爆发性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4亿,占比达到35%,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0%以上,体育场地由新中国成立国成立初的4982个增加到现在的31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2平方米。如今,全民健身的火热激情席卷大江南北。马拉松赛一票难求,广场舞愈发风靡,体育课外班成为家长“新宠”,还有冰雪“下江南”,“三亿人上冰雪”曙光初现……全民健身火爆的背后,是全民健身意识的提高,是体育生活化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体育实现强国梦的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新中国体育70年,还是一部体育社会化,谋求多元发展的历史。70年来,与全民健身一起蓬勃发展的还有体育产业。据统计,2014-2018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35万亿增长到2.2万亿,年均增长速度18%,远远跑赢GDP增速。2017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在GDP占比首次突破1%,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壮大体育产业力量,提高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使体育产业逐步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我国校园体育、民族体育、残疾人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外教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从未像今天那样,得以充分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砥砺前行。中国体育人曾把无数的荣耀写在共和国的旗帜上,他们也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为实现体育强国梦一起努力奔跑,铸就更多辉煌。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