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荷兰格罗宁根孔子学院举办“中国日”活动。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这是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勾画出的新中国文化蓝图。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个文明先进的中国就在我们脚下。中国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活力,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不断守正创新,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化发展不断繁荣,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迅速兴起;文化投资主体日趋多元,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有数字为证:财政投入方面,1953-1957年五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为4.97亿元,1978年当年增加到4.44亿元,到2018年达928.33亿元。1979-2018年,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14.3%,2018年比2012年增长93.4%;文化服务方面,7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仅有21座博物馆、55座公共图书馆、896所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乡镇文化站几乎一片空白。而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家、文化馆站44464个、博物馆4918座;文化产业方面,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比2004年增长10.3倍;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
2018年底,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94%和99.25%,分别比1982年底提高了34.84和41.95个百分点;文化走出去方面,至2018年末,我国在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
数字是枯燥的,但其背后却饱含着党对文化事业的温暖关怀,也离不开无数文化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文化发展才能始终做到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造中国精神、满足精神需求、促进文明互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目前,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70年来,我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首70年发展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正确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同时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关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是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的发展指南。
展望新时代,眺望新征程,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文化建设将呈现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获得感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将持续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无穷活力。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