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截图。图片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委员会官网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对符合条件、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这是各级政府部门为化解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出台的若干惠企扶持政策的一个重要例证。
当前,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复工复产正紧锣密鼓地展开。由于中小微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上的某一环节,所以当产业链上其它环节出现不畅时,中小微企业往往面临生存压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近日组织课题组对中小微企业生存状态开展了专项调研,结果显示,超半数企业对今年整体营收呈负面预期,九成企业面临成本压力。
据课题组统计,受疫情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微企业面临原材料和人员短缺,一些合同和订单无法履行,如延期供货、改变采购价格和方式等,会导致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现阶段,按照中央部署,各地区各部门都对中小微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如减免房租税费、降低水电气成本、缓缴五险一金、降低贷款门槛等。但是,这些扶持措施同样是有成本的。税费的过度减免可能带来公共收入的减少,贷款的超标发放可能带来金融领域的一些问题,长期缓缴五险一金会对职工待遇产生影响。因此,广大中小微企业在接受政策扶持的同时,也要主动作为,多想法子,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自救。
产业链条的复杂化,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困境,的确会使中小微企业面临危机。但正因为“小和微”,中小微企业恰恰“船小好调头”,能够及时调整自身在产业链条上的方位,通过调整产品种类、改变经营策略和方式等,重新焕发活力,赢得市场青睐。
不容忽视的是,不论是减免税费还是发放贷款,“出血”的并非企业股东。事实上,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或借债形式来获得资金。当然,前者意味着股东股权可能被稀释,后者则意味着日后要偿还债务,“出血”的都是股东。对此,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应当意识到,自从企业开门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做好与职工一起应对不可抗力和不确定因素的准备,而对抗不可抗力和不确定因素的成本,往往已经体现在既往的市场价格和人力成本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各级政府部门一系列惠企利好政策纷纷出台之时,中小微企业应当以此为契机,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积极转型、努力自救。毕竟,一旦疫情退去,积压的消费潜能势必被释放,行业结构也将发生改变,而那些在危机之中能够成功转身的企业,才会真正赢得市场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