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社评-正文
接入互联网思维 激发政府网站活力
王群
//www.workercn.cn2015-12-1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作为中国互联网事业版图中不可缺席的一部分,政府网站如何实现由“量多”到“质强”的飞跃式发展,成为“互联网+政务”有序推进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平台,这考验着相关各方的智慧和勇气。

  据新华社12月15日报道,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情况的通报》,公布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结果:截至2015年11月,各地区、各部门共开设政府网站84094个,其中,存在严重问题并关停上移的16049个,正在整改的1592个,正常运行的66453个。全国政府网站总体合格率为90.8%。

  近来,全国政府网站建设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和便民服务的重要窗口,公众对政府网站的要求并不止于“合格”标准,而是期待其能有更大作为和能量。

  从无到有、再到数量可观的局面,10多年来,各地政府网站互联网基础已基本健全,形成了一套独立而完整的政府官网体系。眼下,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政府网站由“量多”向“质强”转变,则是应该重视的课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程度的持续提升,公众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精准化的在线办事以及实时化的舆情应对等新需求的凸显,对各级政府网站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政府网站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差评”不断——内容设置过于“模式化”已成通病,信息更新不及时、内容发布不准确、咨询长期不回复、服务不实用的“四不”难题更是被公众诟病许久。加之部分政府网站的建设、维护成本动辄以百万元计,有的网站却沦为“昂贵的摆设”,造成巨大的公共资源浪费。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政府网站成为社会吐槽的对象。

  事实上,这与某些政府部门的懒政思维和陈旧的管理理念直接相关。一些地方对政府网站功能定位的认识不清,有的将政府网站建设视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面子工程”,当成官员的秀场,不少政府网站的建设仅局限于“做网页”,忽略了公众的切实需求与网上服务的实用性,网站的互动功能缺失,甚至被指为“僵尸网站”。

  同时,日常运营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一些政府网站无法承载其应有功能。一些政府网站缺乏专业的管理维护机构和人员配备,加之网站内容建设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具体操作运营机构与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造成网站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政府网站建设便会遭遇“无人管理、无钱维持”的尴尬境地。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界、产业界炙手可热的概念,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发展业态日渐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在“互联网+”时代,各级政府无疑应注重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政府网站建设,以公众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体验为导向,不断升级改造政府网站,用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政务公开和舆论引导,实现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将权威性与服务性有机结合。建立常态化的保障机制、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通过线上线下资源的融合,全面推动政务服务的优化转型。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政务服务体系,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畅通与公众沟通的渠道,将政府网站打造成信息共享与便民服务的新平台。

  正在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再度将世界的目光聚焦于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中国正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加速挺进。作为中国互联网事业版图中不可缺席的一部分,政府网站如何实现由“量多”到“质强”的飞跃式发展,成为“互联网+政务”有序推进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平台,这考验着相关各方的智慧和勇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