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社评-正文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走上绿色“中国之路”!
林 琳
//www.workercn.cn2017-06-0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赵春青 图

   好习惯是慢慢培养的,如果一些人根本不想培养,不认为子孙后代的事情跟自己有关,不愿让度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只想为所欲为,都觉得绿色生活是“别人的事情”“别人应该怎样”,怎么可能有所改变?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尊重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这几天,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聚焦“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手机回收等有关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话题,报道显示——宴会餐饮浪费仍存在,多座城市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10亿台旧手机回收率不足一成……

  近年来,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明确和清醒的认识。从政府层面来说,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点,从环保部门在各地频繁开展的督查行动、各级各地淘汰落后产能的数量和成效、《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中均可见一斑。

  但绿色发展显然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同时也是每个人的事。如果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比作一个项目部,政府部门更像是“项目经理”,负责决策、统筹和协调,当然也要亲自参与、带头建设,而公众则更像是“施工者”,要按照图纸、规划去践行和落实。

  促进、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公众学会绿色生活,节约资源和能源,对环境友好,为后代着想。在这方面,我们其实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曾经人们凡宴请必大鱼大肉、酒菜满桌,吃完如果不多剩一些,请客的人便会觉得没面子,如今,人们是否会因剩了半桌菜、没能“光盘”而脸上无光?限塑令和垃圾分类倡导、推行了多年,效果却时好时坏、反反复复,不少人依然习惯于向商家索要免费塑料袋,把各种垃圾扔进同一个垃圾箱。还有诸如大件电器、家具,电子产品回收困难的问题。

  这当中的很多事情并非不能、不好改变,而多半是人们观念和意识的问题,好习惯是慢慢培养的,如果一些人根本不想培养,不认为子孙后代的事情跟自己有关,不愿让度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只想为所欲为,都觉得绿色生活是“别人的事情”“别人应该怎样”,怎么可能有所改变?

  当然,绿色生活方式的建立不可能完全靠自觉,它需要引导,需要外界、外力的监督和敦促。这种外力包括制度的完善。以垃圾分类为例,今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目标、具体类别等,同时明确部分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中“强制”二字格外惹眼,不仅强制居民在扔垃圾的源头上分类,而且要强制、保证后续的清运处理、回收利用同样区别对待,不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这种外力包括奖惩并举。在率先推行垃圾强制分类的深圳市,个人未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的,将处50元罚款,而生活垃圾收集企业如果混合收集、运输已分类的生活垃圾,将被处1万元罚款。而对餐桌上的“剩宴”,有的国家会处以不菲的罚款,甚至已形成哪怕公务宴请也要以“打包为荣”的氛围。我国的一些餐厅也开始逐步推行诸如“光盘”有奖、餐前收取少量押金防止浪费等措施。

  这种外力还应该包括加大宣传、增强氛围。让越来越多的人对绿色生活方式,对具体该怎样做、从哪些方面和环节去做有更明确的认知,尽可能避免“想做而不会做”或“剃头挑子一头热”。

  时下,一条涵盖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中国之路”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新的政绩观、发展观要求政府推动生产方式深刻变革,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而新的生活观要求每个人都做生态文明践行者,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每个细节入手,认认真真地去“绿色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和谐生态承担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